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城市化和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传统乡土社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乡土社会的内在逻辑日益瓦解,传统秩序失效。在新的逻辑和秩序重新建立前,乡土社会逐渐进入到一种既非传统又非现代的中间状态中,在这种中间状态下,由于失去了传统价值逻辑作为载体,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社会价值观,物质文化,精神意识,也包括传统民居建筑等,都在现代社会“市场一消费”的经济逻辑冲击下,悄然开始发生转变。第一,本文首先梳理了乡土建筑研究的自然历史脉络,并对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意见,然后对自民国以来的乡村建设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进而对当下的乡村营造实践类型进行了案例研究和分析,并对不同类型的乡村营造类型的特点与不足做出系统的总结,然后提出乡村营造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传统乡土,以及乡土现代转型后的内在逻辑的理解上。第二,通过研究传统乡村的内在逻辑,以及乡村在进入中间状态以后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现代转型,以及最终形成的新的乡村类型,并对其中的一种既保留一部分传统逻辑,又呈现出现代属性的乡村类型——类传统乡村,进行重点研究。第三,在类传统乡村特征的分类和界定基础上,研究两种不同的类传统乡村营造模式,从中总结出经验和启示,并提出多方协同参与的乡村营造模式才是能够应对当下复杂的乡村实践问题解决。最后,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乡村营造的目的是要完成其内生动力的重建,而当前最有效、最适宜的方式就是多方协同的参与模式,通过协同设计合作机制的建立,建立一套符合当下乡土逻辑的新秩序,从而推动乡村内生动力的重建,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