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翻译的两种基本策略,归化与异化一直是学者讨论的主题。究竟以归化为主还是异化为主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总的来说,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归化的声调明显高于异化的呼声,在一百年的时间里,除了“五四”后十五六年的时间以鲁迅的异化翻译为主外,其余时间几乎都以归化为主。然而,时代在改变,在西方译论的影响下,尤其是接受美学传入中国,促使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不少译者开始支持异化翻译。争论双方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奈达是归化的代表,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韦努蒂是异化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而在中国译论中,归化的代表为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而异化的代表则是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在以前的许多翻译理论中,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占绝对统治地位,因此出现了一些“对等”“神似”等不切实际的理论,忽略了读者对译文的接受,也忽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参与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接受美学的诞生,使人们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是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变革。一般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翻译的即是源文本,而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作品只是作家创作的文艺制品,即第一文本,而被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之后再生的文本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译者翻译的不是源文本,而是经过他自己理解过后的一个文本,这个文本只是源文本的多个近似值之一。因为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否定结构使每个读者理解过后的版本都不尽相同。因此,等值的观念在翻译中是不可行的。期待视野理论指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和进入阅读状态时,其意识并不是空白的,而是具有了某种世界观、社会经验、审美要求等,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其中又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能让激发读者的想像,满足读者的创新期待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同样,只有译文和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适中,才能使译文的授受效果达到最佳。因此,采用适当的异化是值得提倡的,归化和过度异化则因为其审美距离太短或太长,因此审美效果并不是最好。读者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期待经过读者的接受后,便被纳入读者的已有认知结构,从而变成定向期待的部分。因此,异化翻译是应该采取的,而且是一个积累和吸收的过程,它可以丰富源语文化和语言形式。正是通过接受美学中的第一文本、第二文本的区分、期待视野、审美期待和视野转换的观点,本文重新讨论了归化和异化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后,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异化应该成为翻译的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