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研究——从多边主义的逻辑出发

来源 :外交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vs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的生动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深入探讨。界定现实中的多边外交和理论上的多边主义,需要从分析多边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对多边主义蕴涵的逻辑进行研究,这是研究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的起点:根据对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的定义,对冷战后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范围做出划分,这是研究中国多边外交的必需步骤;梳理出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轨迹,这是研究中国多边外交的材料和史实基础;运用理论框架对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分析,能够在理论上更深刻认识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特点、内在动因和实践价值,深化对中国开展多边外交走向和可能前景的认识。这是本课题展开的总线索。 从多边外交和多边主义的关系来看,如果把多边外交视为国际关系和外交实践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则对应的,多边主义既是规定其实践方式的制度形式,又是政策指导和理论形态,研究多边外交离不开对多边主义的理论探讨。作为国际关系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多边主义概念具有自身的独特逻辑。它不能简单地归类到国际关系某种理论流派中去,作为对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抽象反映,对应不同的理论起点和分析方法,它显现出不同的逻辑,理论上,多边主义可以理解为作为工具、制度、价值的统一体。对这些逻辑内容探讨和认识,是我们研究现实中多边外交的理论基点。 用概括的眼光看,冷战结束之后,中国推行多边主义、开展多边外交,完结了“有选择参与”阶段,继续并基本完成了“全面融入”进程,开始进入“主动创设”阶段。据此,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进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段:(一)冷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面融入”取代“有选择参与”;(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全面融入”进程加快,多边外交有显著突破;(三)2001年以来,基本完成全面融入进程,进入主动推行多边主义外交时期。 实际上,纵览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进程,可以看到,逻辑上作为工具、制度、价值的多边主义,可以有效解释这一进程。从多边主义这三重逻辑内涵出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历史进程:即从采用一种符合国际利益的外交工具,到融入制度性的合作形式中,伴随着对工具和制度的认识,进而产生价值的转变和塑造,表现为多边主义逻辑的一种演进过程。当然,这三种逻辑的演进不是机械的,而是体现在多维的丰富的外交活动中,按照历史自身的丰富性而展开。从工具的视角分析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体现了中国对对多边外交作为一种外交手段的利用。从政治领域和安全领域展开分析,多边主义作为工具的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它充分反映了国家利益尤其是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现实需求。从“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开展多边外交实际反映了中国根据形势变化采取不同的外交策略,这种变化不仅包含了外交策略的变化,即从双边外交走向双边与多边手段并重,也可能发展为战略上的调整,发展成为多边主义外交战略。 根据多边主义制度的特点,从制度的视角分析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可以分为参与全球性多边主义制度和地区多边主义两个层面。在多边主义制度中,存在着个体与体系的互动关系。从“作为制度的多边主义”出发,通过对体系本身特点的总结、个体加入体系的过程特点的描述、体系对个体的规范作用、个体对体系的塑造作用等几个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到:在全球层面,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融入以多边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国际制度,是国际制度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挑战者;中国具有一定的制度塑造能力,表现在融入制度后能够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利益,但并不具有改变这一制度体系的能力;在地区层面,中国加入了现存的所有多边主义制度,并主动推动制度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制度塑造能力。 从价值的视角分析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可以看到一系列包含多边主义理念的价值命题。通过这些命题,“作为价值的多边主义”在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进程中有充分的体现,它们包括:“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新安全观”,“上海精神”,“加强联合国作用,完善国际多边机制”,“建设和谐世界”等。在个体对自身在体系中的定位层面,冷战后中国逐步确立“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这一国际形象,体现了个体对自身在体系中的认识定位,这是冷战后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驱动力量;在个体对体系的影响层面,新安全观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在价值层面上个体对体系的主动性影响,中国力图塑造新的价值,充实多边外交的内涵。中国在东亚合作中落实新安全观的行动和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塑造上海精神,是塑造多边主义合作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个体对体系的认识和期望层面,中国倡导新安全观,呼吁加强作为国际多边机制核心的联合国的作用,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社会法治秩序;从强调多边主义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体现了在价值层面上个体对体系的期望,不仅要求“政治多边”,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还要“经济平衡、文化多元”,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中国在国际秩序观上的重大突破,也为中国开展多边外交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和高尚的价值追求。这三个层面是多边主义理念在中国多边外交中的具体体现。多边主义作为工具、制度、价值的不同逻辑在现实中次第展现,对其不同层面逻辑的分析,体现的是多边外交政策和实践的不同侧重点。通过这样多维度的理论探讨和史实分析,可以归纳出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线索、进程特点和内在动因,对中国开展多边外交前景做出总体的判断和分析,进而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通过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外交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当代人研究当代外交史的意义所在。 就多边主义的逻辑层次而言,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应该走出工具性多边主义,完善并超越制度性多边主义,倡导和推行价值性多边主义,推动多边外交迈向真正的多边主义外交,全面推进多边主义外交战略。
其他文献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在物权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保护物权、维护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市场经济法制时期,时代的需要与原有制度的矛盾、冲突正日益
引咎辞职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体现民主和宪政原则的一项重要安排。引咎辞职被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引入我国,使我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新气象,一些地区和部门相继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