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作为世界诗歌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地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唐诗与世界上其它诗歌类型截然不同因其有众多独特之处。本文首先例证唐诗的这些特色:语言层面,唐诗每行字数固定,多为五言和七言,音韵丰富,意义蕴含多;文化层面,大量专有名词和典故使得它承载了深厚的中华古代文化;文学层面,唐诗代表着中国近体诗的最高水平,其文学性极其浓厚体现在其诗学和对偶以及其它各种修辞的大量使用上;美学层面,动静意象群的成功结合以及“诗即是画,画即是诗”的创作理念使其成为世界诗坛盛开不败的花朵,其影响深远超越时空。
基于对唐诗这些精华层面的探讨,本文探索了唐诗翻译中几种常见方法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其中拟作法虽然审美再造上取得成功,但在文化传达上常常不忠实以及许多译文用词不可识辨和不可理解;散文译法传达语义完整,但文学性欠缺;韵文译法潜在的因韵害义甚至有时对原诗文化内涵的舍弃也历来受到警示。探讨表明如何创造性又不失忠实性地传达这些唐诗核心层面决定了最终译文的质量。
本文采用翻译研究传统的文学途径,引用普遍认同的创造性概念的定义,呈现唐诗翻译中激发创造力的主要前提对译者创造性这一核心主题进行探讨。
对唐诗译者创造性更为详细的探索从以下视角展开: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努力,创造性在传达唐诗四大层面的主要表现以及不可回避的限制性因素。本文将翻译过程切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基本阶段分析了译者的创造性努力;从重现和再创唐诗四个核心层面即语言、文学性、文化以及美学来讨论了译者创造性在唐诗英译中的表现;并且还简要地分析了几个主要限制译者发挥创造性的因素。通过分析唐诗翻译相对成功和失败的例子以及译者必须面对的局限性因素,作者突出了译者创造性的关键作用并充分明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会受到诸多因素,如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译者自身能力等的限制,本文提出唐诗翻译最为可行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诗歌的形神,可以理解为创造性处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又不失忠实性地反映原文文本文化历史,巧妙地结合创造性和忠实性。从而导入了全文的最终结论:唐诗翻译的最终目标即从语言,文化,文学性以及美学等四大层面最大限度地接近唐诗的形神,即创造性和忠实性的统一。
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和结构。第二章主要回顾了前人对古诗翻译的研究以及对译者创造性的研究;第三章论述唐诗的语言、文学、文化、美学四方面要素以及最常见的三种翻译方法和相应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第四章核心论述唐诗译者在具体翻译过程即理解和表达两个基本阶段中发挥创造性的体现以及最大限度传达即接近唐诗四方面要素的创造性表现;第五章从唐诗译者创造性的发挥所受到的主要限制因素方面来进一步论述译者发挥创造性突破原有限制和忠实原文历史文化的必要。最后一章得出本文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