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高度依赖的“生存空间”,虚拟生存由此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二种体现形式。网络社会的形成也催生了网络文化的多样化蓬勃发展,网络文化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异化之困境。主要表现为人们在网络生存中玷污文化、消解理想、挫伤创造和混淆历史等等。中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网络群体,面对如此境遇却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上较热衷充当“传手”、“黑客”、“水军”,生产并传播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或盲目跟帖转贴,散播谣言、操纵舆论,或制造和传播病毒等,危及网络文化和网络安全。基于此,我们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的责任生存问题予以思考。此所谓责任生存,是指中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虚拟生存中,以道德责任为价值取向与旨归,为自身及他人在虚拟世界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网络空间的生态化与和谐化建设而自觉担负起道德责任。本研究选取佛山市5所中学(高中2所、初中3所)共300位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中学生网络行为的个体认知情况、中学生接触异化的网络文化现状、中学生网络文化的异化生产状况、中学生网络空间社会责任行为的情况、中学生网络行为的个体心理状态和家校对中学生的网络行为的态度等六个维度,对网络文化异化境遇下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网络行为的个体认知方面,中学生对不良网络文化及行为认知较为充分,但对法律责任认知与网络行为之间知行不一;在接触异化的网络文化方面,智能手机成为中学生上网首选、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其最常接触网络低俗语言,且影响最大,微信与QQ成为其接触不良网络文化的主途径,而不良网络文化主要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网络文化的异化生产方面,半数学生的网络行为以娱乐消遣为主,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生产传播不良网络文化,并以网络异化行为催生着不良网络文化生产与传播,青少年学生以微信和QQ主渠道,主要向熟人传播不良网络文化;在网络空间社会责任行为方面,部分学生否认个体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文化的责任,部分学生对优秀网络文化的价值认同有待增强,近四成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淡薄;在网络行为心理方面,大部分学生为被动接触网络不良文化,但畸形心理却驱使网络文化的异化盛行;在家校态度方面,学校的网络行为教育明显缺位家庭的网络行为引导有待提升。分析认为,中学生网络空间责任生存失范,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从政府层面看,法制建设特别是网络监管明显缺失;从社会层面看,网络文化环境总体较为污浊;从家校层面看,二者教育引导明显缺位;从个体层面看,猎奇虚荣自我放纵是其主要致因。以调查分析为基础,我们从政府、社会、家校和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一是政府责任方面,要网络安全与网络强国并进。具体为强化网络法治,打造网络空间安全;弘扬网络道德,营造网络慎独氛围;培育先进文化,树立网络文化自信。二是社会责任方面,要对网络文化环境予以激浊扬清。具体为规范网群主体,站主守网有责;强推清洁机制,做网络清道夫。三是家校责任方面,要家庭与学校管教同相同行。主要从增强网络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施网络行为的心理教育着手。四是个人责任方面,要以共生共存激发责任行为。具体为坚持共生共存责任伦理原则、以社会责任情感促成网络责任行为和以网创人才意识促进自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