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新生代的岩浆作用能够揭示高原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本文以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段羌塘地块南部改则盆地、拉萨地块西部雄巴盆地、以及狮泉河—左左一带发育的新生代火山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翔实的野外考察及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岩浆岩岩石学、矿物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Hf同位素示踪等手段,查明了该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探讨了岩浆作用、构造演化与高原隆升的关系,为青藏高原新生代碰撞—后碰撞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和认识如下:(1)厘定了青藏高原狮泉河—改则一带始新世—中新世火山活动的时间序列。改则地区美苏组的时代上限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本文选取美苏组顶部的流纹岩、粗安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美苏组的时代上限为37.4±0.4 Ma。革吉—雄巴地区发育的粗安岩样品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4.9±0.3 Ma与22.9±0.6Ma,代表该区火山岩形成于渐新世末至中新世初;狮泉河—左左地区分布的郎久组火山岩被认为是早白垩世的岩浆产物,本次对郎久组内部发育的流纹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定年结果与前人的认识差别较大,流纹岩锆石结晶年龄为22.3±0.2 Ma,推测郎久组可能形成于中新世早期。(2)青藏高原狮泉河—改则一带始新世晚期的火山岩SiO2含量介于59.11%72.73%,ASI指数为0.981.47,富集轻稀土元素,显示出不同程度Eu负异常,明显的富集Rb、Th和U,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εHf(t)为+4.6+7.6,平均值+6.2,地壳模式年龄变化于8771148 Ma之间,εNd(t)值(+0.4+2.4),推测始新世晚期的火山岩形成于初生地壳,幔源物质在火山岩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贡献;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为钾玄岩系列,SiO2含量为55.59%76.85%,富集轻稀土元素,均显示出Eu负异常,明显富集Rb和U,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整体比拉萨地块已发现的后碰撞钾质火山岩更偏中性,εHf(t)为-27.9-9.6,地壳模式年龄变化于24234007Ma之间,样品均落于1.1Ga地壳演化线之下,εNd(t)值(-14.2-10.2),推测火山岩可能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幔源物质的贡献较少。(3)狮泉河—左左地区发育的石英二长斑岩逆冲推覆于渐新世红层砂砾岩之上,代表了中新世早期经历了一期强烈的构造推覆事件。综合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示踪和构造地质学,认为青藏高原中部的羌塘地区于始新世时期已经隆起,南部拉萨地块在中新世(25Ma左右)才达到接近现今的海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