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临床入组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病例进行基本资料收集及临床观察,研究运动能力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及中药复方劲骨坚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运动能力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性,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防治提供经验和新的思路。方法:按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90例,以观察组与对照组2:1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钙尔奇D3片,每日1片,骨化三醇胶囊每日1粒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劲骨坚方每日2次,一次200ml,药物组成为骨碎补杜仲补骨脂川芎怀牛膝党参炒白术等。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阿仑膦酸钠片70mg,每周1次,1次1片。以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填写《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量表》,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骨密度、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握力、5次坐立时间、3m折返时间、反应尺下降距离、单腿直立时间等,并观察药物对肌肉功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性,统计分析运动能力相关因素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病例在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骨密度、运动能力相关指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经统计分析握力与股骨BMD值的相关系数(0<r<0.5,P<0.05),两者呈正相关。5次坐立时间、3m折返时间与腰椎、股骨的平均T值及BMD值的相关系数(-0.5<r<0,P<0.05),两者呈负相关性。反应尺下降距离、单腿直立时间与骨密度无相关性。BMI值与股骨T值及BMD值相关系数(0<r<0.5,P<0.05),两者呈正相关关系。3.经治疗后,治疗组握力明显上升、5次坐起时间及3m折返时间均明显下降;对照组握力无明显变化,5次坐立时间及3m折返时间均明显下降;两组反应尺下降距离及单腿直立时间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4.经治疗后,治疗组骨代谢标志物tPINP、骨钙素有明显上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β-CTX影响较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中tPINP、骨钙素变化较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β-CTX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对照组β-CTX值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结论: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女性发病率要高于男性。2.劲骨坚方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的脾肾两虚兼血瘀型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治疗组经治疗后血清中tPINP及骨钙素的含量升高,β—CTX含量变化不大,提示中药在促进骨形成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另外经治疗后劲骨坚组患者握力、5次坐立时间、3m折返时间都有显著性变化,反应尺下降距离和单腿直立时间有改善趋势,证明劲骨坚不仅能改善患者腰背四肢疼痛,在增强患者肌肉功能、运动能力上也有不错的疗效。3.BMI、握力、5次坐立时间、3m折返时间均与骨密度有相关性,而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人体的运动能力。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合肌肉,若脾虚健运失常,水谷运化不及,则肌肉不丰,肌力下降,骨骼营养缺乏,导致骨质疏松,这也证明了脾虚是骨质疏松的促进因素。因此,维护脾胃功能,加强肌肉功能锻炼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