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尤其是企业的经营者。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打响了争夺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大战,直接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给国有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流失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其流失的原因,进而提出挽留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策略,从而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通过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流失现象的分析发现,经营者流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体制的历史沿革导致经营者选拔机制的不合理,使优秀的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第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力有限,责任不明,事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经营才能不能充分发挥。第三,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经营者心理失衡。国外的一些企业在防止企业经营者流失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他们通过严格的招聘制度为企业选拔出最合适的经营者,这是防止经营者流失的第一步;然后为经营者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使他们人尽其才;再加上有效的激励机制为经营者戴上了金手铐,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经营者的流失。我国的国有企业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出有关挽留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相应对策。首先,建立合理的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机制,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择的行政干预,加快建立经理人市场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库,防范经营者流失风险。其次,为经营者提供充分的事业发展空间,建立科学的委托代理制,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给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培训、提升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最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激励机制,慎行股票期权制,引进EVA激励机制,试用高额退休金制,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其他文献
比较优势理论包括三种基本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这些理论反映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初步形成、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
科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被认为是“企业理论”的开篇之作。尽管企业理论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如“资本与劳动之间是什么关系”、“资本雇佣劳动与劳动雇佣资本孰优孰劣”等等问题还没有一个定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物质资本的“单边控制型”企业治理模式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管理腐败”、“敌意收购”等问题;而以工人自治为代表的“劳动控制型”企业模式也以失败告终。到底何种企业治理模式才是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