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法。它强调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中心,学生在学习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某种语言形式。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尝试被提出,只是近二十年的事情;而它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则只有十多年的光景。然而,自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被功能法、交际法逐渐取而代之时起,就有很多有经验、有头脑的、真正掌握了一定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只热衷于空谈关于语言知识的教师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实际上在运用这任务型教学的方法。他们是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不自觉的”实施者。实际上,20年前最早提出任务型教学理念的国外学者也正是在实施交际法教学的实践中发展出任务型教学的理论的。我国教育部自1999年起主持制定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于2001年夏颁布其实验稿,在全国试行。《标准》中明确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本文首先从任务型教学与传统的3P式语言教学模式作对比出发,突出了任务型教学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推进作用。就课堂任务本身而言,可以分成很多个任务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任务的目标、语言输入、任务类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任务发生的背景以及任务的难度等等。这些因素同时也是评价课堂任务的执行情况的分析要素。在设计好任务之后,如何开展任务型教学?Willis(1996)和Skehan(1998)提出了执行课堂任务的模式,也是目前较为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对任务型教学的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此项研究借助了教师语言教学观这一视角来观察和调查教师在任务型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教师语言教学观是教师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待教学、学生学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及教师自身的作用与责任的态度,是内隐于心并通过实践来外显于行的。虽然教师的语言教学观是不能直接记录或测量的,但可以通过教师的所说、所想、及所做之间的关联进行推理和判断。信念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从不一致到一致的连续体。当信念直接影响行为时,教师的教学就呈现信念与实践一致状态。而在研究手段或环境的影响下,教师的信念和行为就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状态,即教师的语言教学观与教学实践产生矛盾或者冲突,出现所谓的“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基于对众多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针对教师语言教学观、教师的课堂行为以及教师的信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选取了STEPSS项目C市调研组的三位调研对象——三位中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数据来自于STEPSS项目C市调研组的课堂观摩录像和课后访谈记录。在本质上这一研究属于自然主义,即研究过程中重描述性和不干预个案行为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可归属于材料性研究范畴中的定性分析类型。对于每一个个案的课堂观摩和课后访谈,本文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最后的结果表明,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反映出一定的课堂任务观念,并尝试着在教学中引入任务型教学的方法。但是由于她们的教学观在某些地方存在与任务型教学不一致的地方,因而导致其课堂实践及效果产生差异,出现语言教学观与课堂实践的不一致。从研究结果来看,任务型教学的落实急需教师语言教学观的转变,实现由传统语言教学观向任务型教学的彻底转变。教师语言教学观的转变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需要一个以教师坚持不懈的学习和进步为基础的长期过程。在向任务型教学观转变的同时,需要教师相应的专业发展作为积累经验和完善教学的基础,以直接的教学结果作为自身认识进步的促进力量。本文最后指出教师语言教学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由传统的教学观向任务型教学观转变,受到诸多限制,不可能有某种固定或者最好的办法,所以此项研究的目的并非是要总结一种合理的模式,而是希望以此来改进和完善教师的语言教学观,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本文也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几点建议。教帅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从学校到社会,无一不对教师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因此,一方面,作为教师的雇佣者,学校应不断提供教师理论进修的机会,学习本领域最新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应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性学习,以发现信念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并加以调整。至于因为社会对英语教学的期待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观产生的影响,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