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中欧签订的《欧中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正式开启了中欧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同于常见的存在于能源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传统化石领域能源合作,中欧能源合作更多集中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秩序等方面。以往中欧能源合作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制度研究领域。本文试图运用美国学者在研究能源问题中常用的国家安全视角,结合中欧能源合作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特点,探讨中欧能源合作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并最终分析如何更好地减少中欧能源合作中的摩擦,推动合作利益最大化,更加有效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论文主体部分共三章。第一章将从理论上建立能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通过比较系统地梳理学者发表的既有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结合当代国际社会现实,解释国家安全概念是如何随时代不断扩充其内涵,并说明能源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将对中欧双方能源合作的现实进行系统梳理,包括中欧能源合作的国际社会背景、中欧双方的能源现状以及双方采取的对内、对外能源政策,同时回顾中欧能源合作的发展历程以及中欧能源合作中取得的成果,总结中欧能源合作的重点。第三章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确立的理论与事实出发,借鉴英国学者巴里·布赞(Barry Buzan)的"人——国家——国际社会"安全模型,讨论中欧能源合作对于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分析中欧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进一步推进中欧能源合作的未来努力方向和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