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分裂句元语言功能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逐渐由关注语言形式的研究转向对于语言功能的重视,因此,应用语言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语分裂句,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句型,不仅受到广大英语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同时国内外各流派的学者也对此句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于分裂句的研究,不同流派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分别从结构、意义、认知等角度展开研究,而对于分裂句功能的研究却比较少。在为数不多的对于分裂句功能的研究中,多数学者也只是对某一特定功能进行研究,而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并以语料库实例作为文本,对分裂句(包括it-分裂句和wh-分裂句)的三大元功能进行研究的尚属空缺。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同时结合语料库实例,旨在对分裂句的三大元语言功能进行分析,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分裂句具有特殊的句法结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这些特殊性使它具备普通句子所没有的特殊功能。在概念功能方面,分裂句具有特殊的及物性系统,具有“专一性”及将动态交际转换为静态过程的功能;在人际功能方面,具有吸引读者注意,告知读者话题、暗示话题继续、结束、修正话语的功能;在语篇功能方面,因其特殊的主述位结构以及信息结构,具有突出信息焦点、转换语篇话题、增强语篇的动态交际等功能。因此,分裂句作为一种特殊句型具有特殊的句法语义功能,中国英语学习者应能熟练掌握。  因其具有的特殊功能,分裂句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经常使用的句型,也是英语测试卷中常常出现的一重要考点。英语教师往往对此句型特别重视,在教学中反复加以训练。为了了解中国学生对此句型的掌握使用情况,本文做了一个小型的语料库对比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分裂句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何在?  (2)基于中国学生在使用分裂句时的问题及元功能理论,中国英语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句法教学?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it分裂句的使用,中国英语学习者具有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同时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中国学生过度使用“that”作为嵌入句引导词的分裂句,而对于以“who”作为嵌入句引导词的分裂句则使用较少;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多倾向于使用it分裂句强调名词成分,面对于代词、介词短语等成分则很少予以强调。而对于wh-分裂句的使用,中国学生也远远高出本族语者,呈现出口语化特征,句式单一。此外,作者对两种分裂句型所达到的语篇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分裂句都具有修改话语的功能,不同点在于it-分裂句被较多地用于引起新话题和话题继续却很少被用于结束话题;而wh-分裂句则恰恰相反,wh-分裂句更多地被用于结束话题却很少被用于引起新话题。  笔者认为,中国学生在使用分裂句上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对分裂句知识的掌握不够,另一方面与中学时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方法来对知识点加以讲授。一般来讲,在讲授分裂句这一特殊句型时,教师往往单纯地强调这一结构的特殊性,而忽视分裂句使用的语篇背景;过多地强调形式而忽略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意义与背景的结合。
其他文献
本文剖析了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叶芝对Maud Gonne激情的起伏与叶芝写给其抒情诗中诗作风格变化的关系。结合文体学与诗歌研究的方法,文章首先深入阐释了叶芝对Gonne感情复杂的波
自美国建国以来,土地的分配与使用一直是美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从最初的鼓励开发到后期的严格保护,美国土地政策也经历了土地私有化、国家初步管理、土地严格保护几个阶段
在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关于抄袭现象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关于英语作为二语的语境下的抄袭现象研究甚少。作为英语学术写作的代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抄袭现象所受到的关注更少。
词汇语义学的发展促使了心理词汇、语义场、词汇聚合和组合关系等理论的发展。这些理论认为词汇在心理词典中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网络,词汇的种种网络关系模式有利于语言
近年来心理学方面的注意理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二语习得研究者。Schmidt(1994)提出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Swain在提出输出假设后,继而研究输出的注意功能,得到了有价值的结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