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党中央与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长江流域本身来看,最核心的问题是生态环境,其存在一系列生态问题,如生态退化、环境污染、资源无序开发、水土流失等。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意见》中明确提出“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6年6月已下发到相关11个省市。《纲要》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创新驱动、上中下游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等等。基于此,本课题将环境与能源纳入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环境与能源约束下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这将为长江经济带战略目标的实现与推进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生态效率内涵的文献,明确以环境与能源为约束的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具体含义。在对现有生态效率测度方法优劣给予一定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探索性的采用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三阶段超效率DEA建立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在能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与生态效率内涵相结合,构建出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表明,通过第二阶段的类似随机前沿分析将原始投入产出变量调整至相同的外界环境以及运气状态后,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整体水平有所下滑,其年均增长从百分之六降低至百分之四,上游区域第三阶段生态效率水平与第一阶段相比,其增长率减少4个百分点,中游区域也有百分之二的降幅,下游区域并未产生较大变化。通过变异系数和Theil指数分析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性,发现上中下游生态效率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其次,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全域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速度、外资利用、产业结构、环境规制、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力资源六个因素,分别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的个体固定、时间固定以及个体和时间双固定的模型展开讨论,结果显示,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外资利用力度、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和强化环境规制将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的提升产生正向促进的作用,能源消费结构这一因素不利于生态效率水平改善,而人力资源水平提高与否对生态效率不存在显著影响。再次,借鉴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收敛假说的思想和方法,从生态效率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探索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差异的收敛趋势如何,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生态效率未表现出σ收敛而存在绝对β收敛趋势,上、中、下游三大区域中,仅上游存在绝对β收敛,中、下游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将经济发展速度、外资利用、产业结构、环境规制、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力资源六个因素分别作为单控制变量和多控制变量,构建多个生态效率条件β收敛的检验模型,能够充分揭示长江经济带整体层面及上中下游生态效率条件β收敛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本课题对环境与能源约束下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一系列研究结论,从有效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坚持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加快长江经济带生态一体化发展5个方面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以期能更好的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创新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宏观层面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纳入环境和能源双重约束,构建出的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评级指标体系较已有体系更加合理;第二,构建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三阶段超效率DEA模型,控制外生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效率评估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该方法运用面板数据的同时结合距离函数概念,能够更深层次的研究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第三,借鉴收敛性假说的思想和方法,从三个角度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长期发展趋势进行实证研究,拓宽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研究的视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