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化肥消费大国。随着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化肥施用强度远超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投入上线和世界平均水平;也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剧水体污染、土壤酸化、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甚至部分地区的化肥施用量已对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已将化肥“减量化”视为重要工作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减少化肥施用量。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显著,我国化肥施用总量仍保持着持续、稳定的上涨趋势。现有文献多从农户个体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种植结构调整及要素价格变化等角度分析我国化肥施用量变动可能的影响因素,而对化肥施用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并在因素分解的基础上解释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现象的文献较为少见。因此,文章对施用化肥的外部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并在因素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农作物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化肥施用量增长的经济诱因进行实证检验,试图为政府实现化肥“减量化”目标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边际理论表明,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状态下,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生产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之比。因此,当农作物价格增速快于化肥价格增速时,理性的农民就会在利益驱动下,增加化肥要素的投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同时,如果将施用化肥的环境成本纳入农业生产函数之中,随着化肥施用成本的提高,种植业化肥施用量也将逐渐下降。第二部分为化肥投入的外部经济效果分析。首先,对施用化肥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其次,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化肥施用外部经济损失的测算框架;再次,利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测算我国化肥施用的外部经济损失;最后,以小麦为例分析考虑化肥投入外部效应时的农业生产成本。第三部分为驱动因素分解部分。首先,运用因素分析法将化肥施用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为化肥施用强度、种植结构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其次,利用种植业多种农作物的统计数据测算各因素对化肥施用量增长的贡献程度,发现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是我国化肥施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且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贡献率明显高于粮食作物。第四部分为化肥施用强度增长的实证研究。文章运用多种农作物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化肥施用量增长的经济诱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农作物价格、劳动力价格对化肥施用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化肥价格、土地租金与机械租赁价格对化肥施用强度具有负向作用。其中,劳动力价格的正向作用是由于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有机肥生产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了化肥对有机肥的替代。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建议部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化肥施用强度的增长是我国化肥施用量上涨的关键驱动因素,而化肥施用成本的低估(环境成本未纳入农业生产成本核算体系)、农作物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上涨推动化肥对有机肥的替代,是我国种植业化肥施用强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我国政府从完善农业生产成本核算体系、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有机肥补贴、提高化肥品质以实现减肥增效、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入手,尽快实现化肥施用“减量化”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