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细菌性病原菌之一。空肠弯曲菌可在多种动物肠道内定植,感染动物并没有明显症状,却可以长期排菌,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家禽是空肠弯曲菌群的主要宿主,是弯曲菌病的主要感染来源,所以加强禽源空肠弯曲菌的监测是控制空肠弯曲菌的前提,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青岛农贸市场,养鸡场和肉鸡生产链上的鸡源空肠弯曲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空肠弯曲菌进行了药敏试验、血清学分型、基因分型、毒力因子的检测和致病性试验等一系列研究,旨在掌握该地区空肠弯曲菌的污染及传播情况、耐药性及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为青岛地区对空肠弯曲菌的监测,提供了一定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试验对2家青岛农贸市场、5家养鸡场和1条肉鸡生产链的720份样品进行了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720份样品中共检出311份空肠弯曲菌阳性,检出率为43.2%。分析显示大规模养鸡场的检出率(60.6%)要高于中等规模养鸡场的检出率(41.8%)。肉鸡生产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分离到空肠弯曲菌,结果显示分离率会沿着生产链逐渐减少,其各环节分离率分别是:内脏整理车间采集的盲肠样中空肠弯曲菌的检出率为57.0%(57/100),净膛后的肉鸡胴体的空肠弯曲菌的检出率为34.0%(34/100),分割鸡肉的空肠弯曲菌检出率为16.0%(8/50),市场上出售的该场鸡肉的空肠弯曲菌检出率为6.0%(3/50)。用MIC法对100株空肠弯曲菌分离株进行了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旨在了解当地鸡源空肠弯曲菌的耐药情况。结果显示分离株对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阿奇霉素(AZI)37%,环丙沙星(CIP)100%,红霉素(ERY)37%,庆大霉素(GEN)59%,四环素(TET)90%,氟苯尼考(FFN)26%,萘啶酸(NAL)99%,泰利霉素(TEL)39%,克林霉素(CLI)15%。肉鸡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性严重,90%以上分离株对环丙沙星、萘啶酸和四环素同时耐药。通过对不同养殖场和肉鸡生产链的空肠弯曲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和ERIC-PCR分型,来了解鸡场和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状况及传播情况。常见血清型主要集中在Penner27、2和4型上,其中27型较多。ERIC-PCR分型结果显示,5家鸡场的基因型分别有7,8,9,4,5种,比较分型图谱,发现同一鸡场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相同的基因型,也存在不同的基因型,每家养殖场都存在优势基因型。不同场的分离菌株遗传差异明显,彼此之间没有交叉,说明具有局限性。肉鸡生产链的分型结果表明,该场肉鸡生产链中空肠弯曲菌存在水平传播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携带空肠弯曲菌的肉鸡在加工过程中造成污染,并沿着生产链进行水平传播。研究表明空肠弯曲菌的毒力因子与细菌的毒力及致病能力相关,本试验选择了空肠弯曲菌与毒力相关的16种基因,包括趋化有关的基因cheY,cheW,与黏附定植有关的基因flaA, cadF, peb1A,racR,与侵袭有关的基因pldA,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基因cdtA,cdtB,cdtC、编码唾液酸的基因neuB1,热休克蛋白基因dnaK,grpE,铁转运蛋白相关基因cfrA,ceuE,质粒基因virBⅡ,合成了相应的引物,对209株空肠弯曲菌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对该地空肠弯曲菌毒力基因的携带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养殖规模之间和不同品种之间空肠弯曲菌分离菌株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该菌可能的致病力提供了线索。并用分离到的空肠弯曲菌对小鼠进行人工攻毒,初步了解分离菌株对试验动物的致病能力。结果毒力因子flaA, cadF, peb1A,racR, chew, cheY, pldA, cdtA, cdtB, cdtC, cfrA, grpE, dnaK, ceuE, neuB1, vir BⅡ的检出率分别为99.0%,98.1%,98.6%,97.1%,98.56%,97.61%,99%,65.6%,98.6%,98.6%,52.2%,82.8%,99%,98.6%,2.4%和0%。单个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基因数都超过10种,表明这些毒力基因广泛存在于空肠弯曲菌中,蛋鸡分离株的毒力因子携带率要略高于肉鸡的,中等规模鸡场的毒力因子携带率要略高于大规模养鸡场的。空肠弯曲菌对动物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不强,但毒力因子携带数目多的分离株的定植能力相对较强,具有潜在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