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者针对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如何摆脱陷阱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有学者指出,经济的提质增效是中国跨越陷阱的有效途径,其中基础设施以自身的带动效应,成为当今经济突破困境的重要路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强调要优先建设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其互联互通的目标。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担负着经济发展的重任。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针对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陷阱中国家的特点,选取多角度相关变量指标,构建Bayes判别法,并与跨越组国家和落入陷阱组国家进行比较,判断中国在2010年以来,是否有落入陷阱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利用DEA-Malmquist方法,研究中国各个省份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最后,在前两个实证的基础上,把得到的基础设施效率引入到模型中,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本文又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加入空间变量,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来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效果最终选定空间滞后效应中的双固定模型,来验证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高对中国经济发展是否有积极的作用,也即是否对中国“中等收入陷阱”有正向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有落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2)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普遍偏低,且存在区域间的差异;(3)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显著的集聚特征,即存在空间效应,且根据选定的空间滞后类型中的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可得,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的增长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了其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验证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升对中国现阶段的挑战,即“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具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