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体腰椎保护的被动储能式外骨骼机构研究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sarm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2017年制造、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人数已高达14755万人,其机械自动化程度虽然逐渐提高,针对重、大型物体拥有专业的搬运设备,但是工人仍然需要长期从事10-20Kg重物的重复操作,而这种长期重复操作最终导致了腰椎疾病成为此类工人的重大健康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劳动工人腰椎疾病问题,以腰椎保护为目标,从外骨骼助力入手,以人体腰椎受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人体腰椎运动生物力学特性得到启发,提出设计一款被动储能式外骨骼机构,充分利用人体躯干重力势能,提升人体能量的利用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如下:(1)本课题首先开展了对人体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以人体搬抬重物为研究动作,建立生物力学模型,先后进行了人体腰椎静力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得到了人体搬抬重物过程中腰椎L5/S1所受压力及力矩的变化,为后续验证外骨骼机构对腰椎的省力效果提供对比数据,为外骨骼机构助力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人体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一套研究方法和一定的研究基础;(2)根据人体腰椎生物力学启示,本课题提出了以弹簧储能元件为基础的三种不同助力方法,并通过动力学仿真对其进行了分析对比,基于最终选择的助力方法提出设计了一款被动储能式外骨骼机构,并建立了人体穿戴外骨骼运动学模型及力学模型,为逐步搜索法优化储能元件弹簧参数提供数学模型基础;(3)为提高外骨骼机构对腰椎的助力保护效果,本课题先后应用两种分别基于静力学建模和动力学建模的优化方法,对储能元件压缩弹簧的刚度、上端支撑点位置和拉伸弹簧的刚度和上端支撑点位置四种参数进行了参数优化,交叉验证了静力学建模和动力学建模仿真的正确性,确定了储能元件最终优化参数值,并基于最终参数值进行了优化效果动力学验证,腰椎L5/S1所受有效力矩约减少57.3%,其所受合力约减少了27.2%,结果表明弹簧储能元件参数优化效果明显;(4)本课题最后制造出被动储能式外骨骼机构原型样机,并先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评价了外骨骼的对腰椎的良好助力保护效果,同时建立了一套体外测量和在体测量综合应用的人体腰椎助力效果综合评价方法,为人体腰椎甚至是人体其他关节、肌肉的受力评价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产品装配线已不能满足多变的市场需要,混合装配线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在大型产品诸如汽车、工程机械等的装配过程中,由于这类产品体积较大,同一工作站内可以存在多名工人同时独立完成自己的装配任务的情况,这类产品的装配线组织形式一般采用多人工作站混合装配线。多人工作站混合装配线平衡和排序问题也成为了企业在装配线设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论文通过分析JH公司挖掘机装配现状发现,该公司
恶臭气体作为大气污染的一种形式,通过人体呼吸系统直接对人们健康及精神状态产生危害和影响,恶臭污染的治理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目前通用的恶臭检测方法还是通过传统的人工嗅辨进行主观检测,没有通过恶臭检测仪器实现对恶臭强度等级的客观评价。随着环境监测中科学执法要求的提高,以及对检测仪器快速化、网络化的需要,对恶臭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发一种符合人体感官评价的客观检测仪器,并且实现检测数据的平台
自从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需求获取作为产品开发周期的起点,决定产品进入市场后是否会赢得客户青睐,对产品设计至关重要。如何获取并准确的将客户需求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是决定该创新产品能否成功进驻市场的一个重大前提。需求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可以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挖掘整理出来的。专利作为一种科技文献,集多种信息于一体,新颖性强,内容完整而详尽。本文基于专利知识挖掘进行产品设计需求获取与
机器人视觉系统是机器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视觉进行物体的识别和定位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重点。在面向卫星的移动操作臂柔性装配过程中,基于视觉的工件识别和定位可以使机械臂实现自主灵活的作业方式,进而提高在复杂背景下的装配效率。由于卫星装配过程中工作空间狭小,光照、尺度变换较大,当前识别定位系统对目标工件的识别准确率不高,定位精度较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图像特征匹配的工件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
立体光固化成型技术是最早被提出的快速成型技术,是3D打印技术的雏形。经过多年的发展,光固化3D打印技术正在飞速革新,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相对于迟迟没有突破性进步的熔融沉积3D打印技术及金属3D打印,立体光固化成型技术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近年来提出的CLIP技术3D打印机的打印速度比普通光固化快10倍到100倍。受核心器件和专利制约,国内对于立体光固化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对立体光固化3D打印技术
共轭聚合物具有优良的光捕获能力、高荧光量子产率及信号放大能力,因此在气体检测及吸附、细胞成像以及光动力治疗癌症等方面被广泛应用。本文利用CO2刺激响应的共轭聚合物(PFBT)和氮化硼(BN)纳米棒构建复合材料,赋予复合材料双重功能,实现对CO2吸附和缓慢释放过程的检测。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利用共轭聚合物PFBT的CO2响应特征和BN捕获CO2的能力,通过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智能化水平。机器人可以更加积极的与合作者进行交流以便于完成共同的任务目标。因此,如何实现合作者与机器人之间的有效交互成为了智能控制领域中新的研究问题。赋予智能控制系统人机交互能力以及决策能力是实现合作者与机器人在协同作业下完成任务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本课题以合作者与机器人在搬运或者抓取任务中实现点到点的协调柔顺运动为背景。首先,针对
碳纤维复合材料/钛合金叠层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现代飞机的高科技部件,该类材料通常采用螺栓或铆钉连接方式形成叠层结构,以便能在减轻质量的同时发挥不同材料的优势,使装备综合性能达到最优,然而两种材料性能的巨大差异导致叠层材料构件制孔难度系数大。传统钻孔无法高效的粉碎并排出高温钛合金切削屑,导致钻孔表面划伤和CFRP层高温烫伤。低频振动辅助钻孔能够降低轴向钻削力,促进钛合金切屑的排除,改善孔的钻削质量。因此
车辆平顺性是汽车重要性能之一。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车企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车辆平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橡胶衬套由于具有良好的高弹性能和阻尼效果,起着减振降噪和弥补制造公差的作用,被广泛应用到车辆悬架系统中。国内外对于平顺性的开发和研究大多基于悬架的定位参数、导向结构以及弹簧等方面决定的偏频设计,部件间橡胶衬套连接件的力学特性对于平顺性影响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橡胶衬套力学特性对于平顺性的影响成为研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对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言,触觉传感器是保证其准确高效工作的关键技术之一。虽然触觉传感器在检测法向力方面的技术较为成熟,取得的成果也较为显著,但是要使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的进行工作,必须使其具备能够检测切向力信息的能力。因此,基于切向力触觉传感器的研究,本文设计两种检测切向力的结构:切向力信号放大结构和切向力位置、方向检测结构,本文主要对设计的两种结构的机理进行研究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