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方鱼腥草片是近几年研究开发的中药复方制剂,已被《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作为新增品种收载。本课题针对常用中药制剂“复方鱼腥草片”的现行国家药品标准中所暴露出来的制备工艺落后、质量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和不足,围绕与本品质量密切相关多项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工作。第一部分 复方鱼腥草制剂制备工艺的改进。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大孔树脂吸附柱层析等新近发展起来的技术方法对本品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进。对复方鱼腥草制剂中有效组分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制备方法。鱼腥草的主要抗菌活性部位是挥发油,水溶性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在本研究中,采用SFE法提取挥发油。SFE法所得挥发油萃取率1.74%,进行GC-MS检测,确定了其主要成分:α-蒎烯、月桂烯、柠檬烯、月桂醛等。同时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鱼腥草的水溶性多糖成分,得率为1.1%,多糖含量为65.750.39%(n=3)。黄芩主要的抗菌活性部位为总黄酮类化合物。以大孔吸附树脂为分离载体,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树脂类型、pH值、样品液浓度、静态吸附时间、洗脱液浓度等因素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以此筛选出1300型号树脂为黄芩总黄酮的最适分离纯化树脂,最佳吸附与解吸条件为:样品液浓度4mg?mL-1(pH5.00)、静态吸附时间60min、30%乙醇洗脱,以此方法进行黄芩总黄酮的纯化,黄芩总黄酮含量可达70%以上。板蓝根有效部位的富集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将其水煎煮液上D101大孔吸附树脂,分别收集水洗、50%乙醇洗脱部位。水洗部位浓缩后采用醇沉法提取其多糖成分。金银花的有效部位主要为挥发油和绿原酸等。在获取金银花有效部位中以绿原酸为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纯化方法进行了考察,比较了醇沉法和大孔树脂法的纯化效果,结果显示大孔树脂法获得较好的纯化效果。因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结合大孔吸附树脂法分别得到金银花挥发油和绿原 <WP=5>酸部位。连翘的主要抗菌活性部位为挥发油和连翘苷等。采用大孔树脂柱层析技术,梯度洗脱后,TLC跟踪检测,紫外灯下观察。结果显示:50%乙醇可将大量Rf0.35以下的成分洗脱下来(文献报道该部位具有抗菌活性)。采用SD法结合大孔树脂技术获得连翘挥发油部位和连翘苷部位。第二部分 对药典品种复方鱼腥草制剂的不同配伍对成分煎出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黄芩、金银花、板蓝根药材单煎提取物、全方合煎提取物中黄芩苷、绿原酸、板蓝根中木脂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全方合煎与单煎相比,成分煎出量有明显差异,与单味药相比,全方合煎使黄芩苷溶出量比单煎提高了98.7%,绿原酸溶出量降低了20.2%,木脂素含量合煎比单煎提高了103.9%。表明复方不同配伍组合对成分煎出量有明显的增溶或阻溶作用。为揭示复方鱼腥草制剂的组成规律及物质基础奠定基础。第三部分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药效学研究。按照组方药材比例以新工艺制备复方鱼腥草制剂实验样品;按照《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收载的方法,制备复方鱼腥草制剂药典工艺实验样品。(均为:片剂成型前的中间体样品,即原料药)。并对新、老工艺制剂进行了“清热解毒”功效的初步药效学对比实验。选用常用的致病菌进行考察,发现新工艺样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蛋白胨所致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结果证明,新工艺制剂样品的药效较老工艺制剂样品有一定的提高,验证了新工艺制剂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第四部分 复方鱼腥草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对本品及其组方药材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建立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芦丁和葡萄糖为对照品,对新、老工艺样品中的总黄酮和总多糖进行了含量分析。结果为:新工艺样品的总黄酮和多糖含量分别为:34.521.09%,28.260.61%(n=3)。采用HPLC法,对活性成分黄芩苷和绿原酸进行了含量分析。并用上述HPLC条件,对市场上收集的3个不同<WP=6>厂家10个不同批次的复方鱼腥草片进行了含量分析。在此实验基础上提出并起草了新工艺制剂的质量标准草案初稿,对本品的现行国家药品标准提出了修订意见。(主要在制备方法、含量测定方面等进行了改进) 本课题在对复方鱼腥草制剂各味药材深入研究基础上,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新、老工艺样品进行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在此研究工作基础上,对新工艺样品和药典品种复方鱼腥草片提出质量修订草案。这些工作为今后中国药典再版和本品国家标准修订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当然,作为一种高效制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会研究出疗效确切、质量可控的现代复方鱼腥草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