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难事件中美网络媒体报道框架比较研究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4月15日傍晚时分,坐拥近千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引起全球高度关注,该事件没有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却瞬间引起全球震动,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哀悼,影响程度可见一斑。由于此次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是一起重大文明遗产事故,与一般突发事故灾难相比,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且对法国而言是一起严重危及其政治、经济的危机事件。因此中美两国在对此次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将面临复杂讯息取舍、强烈情绪干扰以及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挑战,所以以该事件为例,对中美两国的报道及框架进行比较,能够最大限度的比较两国媒体对突发事故灾难事件报道的新闻实践。本研究以传播学领域的框架理论为指导,选取中美两国主流媒体中国新闻网与纽约时报网关于“4·15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将时间限定在2019年4月15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获得中方样本199篇、美方样本53篇。对研究所选的有效样本分别从主题框架、主题内容框架、消息来源、报道方式、报道倾向五个方面进行量化的报道框架分析。通过比较两国媒体对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的报道框架,总结出中美两国媒体对此次突发事故灾难事件报道的“个性”与“共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代表性文本对双方媒体的报道特色做进一步比较,最后对中美两国媒体报道呈现差异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新闻网与纽约时报网对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的报道中呈现出在主题框架的选择上以事实框架与影响框架为主,多采用当事者与第三者的消息来源等共同特征,双方媒体在事故不同阶段对主题框架的选择也呈现出较高程度的相似性。同时,两国媒体也在报道方式、具体内容的建构上存在各自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美方媒体在主题框架的选择上相对更均衡,中方“头重脚轻”;中媒报道消息过多且停于表面,美媒更善于挖掘信息;双方媒体报道以中性为主,但各有偏向;会依据各自不同的报道习惯,兼顾舆论场域中的焦点信息对主题内容框架进行取舍。最后,本研究从政治背景、媒体体制、文化差异三个方面对其表现进行归因,认识到中美对于事故灾难事件的报道并非因为相关硬性因素影响呈现出绝对的对立,在一些方面存在共识。中国媒体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报道策略与技巧来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够提升我国对重大事故灾难事件报道的水平,提高我国媒体对内对外的综合传播能力。
其他文献
公共工程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但实践中仍存在大量工程失控,不可持续等价值实现失败的问题,过往研究也很少关注公共工程价值实现问题。本文界定价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对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提出了挑战,而失能老人作为老年人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养老方面对照料有特殊需求。在以居家养老作为主要养老方式
同一串联簇中机组运行于不同风速时,采用传统的最大功率追踪控制存在过电压、过调制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串并联型风电场机组的过电压协调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策略。
结合犯、牵连犯、想象竞合犯以及结果加重犯不属于数罪形态,它们的构成和彼此之间的区别容易引起争议和造成一些模糊认识,为此给以辨析.
为研究天然绿色棉附生物的组分,用乙醇萃取绿色棉,通过气质联用(GC-MS)分析乙醇提取物,并与白色棉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可挥发性成分基本相同,主要的可挥发性成分为2-甲基烯丙基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