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硕士论文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厄普代克的《整月都是礼拜天》与霍桑的《红字》的互文关系。论文的理论依据是克里斯蒂娜等语言学家提出的“互文理论”。通过对“仿拟性互文关系”和“颠覆性互文关系”这两个层面的展开来考证《整月都是礼拜天》与《红字》之间的互文现象。研究发现,在“仿拟性互文关系”层面,厄普代克作品中最突出的的互文现象是对《红字》与“伊甸园故事”之间的原型性互文关系的借引。《红字》继承了伊甸园故事中的许多原型要素,包括里面的“三角关系”人物(丁梅斯代尔—亚当,海斯特—夏娃,奇灵渥斯—撒旦)、原罪及追求救赎的主题,以及一些原型性象征物(如树木,河流、森林、玫瑰花)等。厄普代克也同样使自己的作品与“伊甸园故事”发生联系,更以《红字》中的人物和情节为原型,创作出现代的丁梅斯代尔(《整月都是礼拜天》中的马什菲尔德牧师)。在主题上,厄普代克继承了《红字》的话题,如性、婚外情、宗教等;在象征手法上,厄普代克也使用了树木,河流、玫瑰花等象征物。在颠覆性关系层面,厄普代克颠覆了霍桑关于宗教信仰、物质和精神、婚外情等的观念。通过对厄普代克互文艺术的研究,我们不仅领略了厄普代克这位大师的互文艺术,还了解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变迁。厄普代克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表明美国人享受现代社会中宗教和性的自由,却无法摆脱寂寞、焦虑、空虚、疏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