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歧杆菌是1899年由Henri Tissier在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在被发现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双歧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益生菌被不断研究,至今已被广泛应用在乳制品和微生态制剂生产中。作为人和动物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双歧杆菌与机体内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密切相关,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双歧杆菌作为一种严格厌氧菌,培养条件苛刻,且生长缓慢,不易贮存,因而如何在体内或体外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是提高其运用价值的关键问题之一。双歧杆菌营养要求高,常须添加外源性的生长因子,这些对双歧杆菌具有促进作用的物质称为双歧因子,现普遍添加的双歧因子多为低聚糖或多糖。我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医学宝库,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药具有功能作用广泛、双向调节、副作用少、无耐药性等优点。补益类中药是其中具有补虚扶正,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作用的一类药物,现代研究表明具有免疫调节、抗衰老等多种生理活性。本课题研究了多种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及其联合抗肿瘤的作用,以期利用中药资源为开发双歧杆菌相关制品提供新思路。首先,本文利用比浊法研究了绞股蓝、墨旱莲、北沙参、刺五加、百合、枸杞、党参、白术、天冬、麦冬、太子参和黄芪等12种补益类中药对长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并比较这些补益中药在不同浓度下对长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子参和黄芪对双歧杆菌的促进效果最显著且最稳定。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备水提液进一步确定黄芪和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的作用效果。本文具体研究了不同浓度下黄芪和太子参对3株不同双歧杆菌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和太子参对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关系,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好。通过分析生长曲线可发现两者的具体作用方式存在差别。黄芪对双歧杆菌的生长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可以显著延长双歧杆菌到达平台期的时间,从而提高菌量。而太子参的促进效果是不仅提高双歧杆菌的生长速率而延长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之后,本文又创新性的探索将黄芪和太子参与双歧杆菌联合用于小鼠黑色素瘤的治疗,结果表明黄芪和太子参与双歧杆菌联用后较两者单独使用皆可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且明显的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最后,本文从化学成分角度初步研究了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的作用机理,利用快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太子参水提液中16种氨基酸、12种核苷和2种环肽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样品中,氨基酸类成分中以精氨酸的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核苷类成分中以鸟苷的含量最高,腺苷次之,环肽类成分中环肽B比环肽A含量高。计算太子参水提液中含量最高的几种成分的的实际含量,再以相同含量的标品加入到3株双歧杆菌中培养,与太子参原液和对照比较,发现在3株菌中太子参原液的促进效果都显著优于任何一种单体成分,可见太子参的促进效果不是由单一成分引起的,总体来说,氨基酸类成分在促进作用中起一定作用,但其作用效果远弱于原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