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的收入规模在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不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不能保证社会中每一个成员能够享受到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利于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保证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要保证政府之间的财力平衡,而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财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章通过对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回顾了国内外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研究成果,并详细介绍了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转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状,及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构建转移支付制度过程中.的相关举措,归纳其在实现均等化的过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并找出阻碍我国转移支付发挥均等化作用的因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转移支付体系的政策建议。文章从均等化的视角出发,认为通过实施转移支付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使社会公众能够体会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能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而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不仅需要明确和规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健全相关法律监管体系,还要对转移支付的结构和制度设计进行优化。同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划定不同的标准,合理的确定其规模,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在行使公共职能时的成本因素,还要考虑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其作为实施转移支付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