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网企业合作创造价值原理是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人物访谈、问卷发放和案例剖析等研究方法,有效揭示了价值网企业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创造价值的过程和机理。本文把资源共享看作是价值网成员企业对跨组织的互补性资源进行识别、获取、利用与开发的过程。基于资源共享创造价值的过程,价值网企业作为自组织进行决策时将面临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企业要获取哪些资源?二是怎样获取所需要的共享资源?三是如何利用获得的共享资源创造价值?围绕这几个基本问题,建立起了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第一,围绕价值网共享资源的识别问题,从顾客价值分析入手,研究顾客价值构成对共享资源识别与选择的影响。价值网是一个以顾客价值需求为导向的合作体系,Kathandaraman等(2001)提出,顾客需要类型及其价值实现的方式决定了价值网核心能力的组合。在价值网络中,每个企业既是顾客又是供应商,因此有其自身不同的顾客价值。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成员企业顾客价值之间的互补关系及其对共享资源的影响,结合案例实证分析揭示出:如果企业之间存在着顾客价值互补,那么它们之间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某种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是通过资源共享实现的,并受企业资产专用性的制约,从而揭示了价值网企业跨行业合作的原理。第二,围绕如何获取共享资源的问题,研究不同类型资源与其获取方式之间的匹配性,因为二者是否匹配直接影响到资源获取的成本与效率,从而影响价值创造。重点从资源的特性入手,运用社会网络理论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网络环境下资源特性差异是如何影响共享资源获取的。重点分析了资源的可转移性、公共性、不对称性和互补性等特性差异,从而揭示出资源特性的不同导致资源共享的范围、深度和获取方式也不同。在价值网内,不同类型的资源依次表现出从公共物品到私人物品的特性,从而使得不同资源对外联系强弱不同、外部性不同,共享的范围不同;基于资源的可转移性,本文将价值网资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跨组织转移的资源,包括实物资源、信息资源,显性知识资源(如技术专利、品牌等)以及部分能力资源(个体能力);另一类是嵌入在组织环境中难以转移的资源,例如隐性知识和组织能力等。资源的可转移特性通过转移成本影响资源共享的范围、深度和获取方式;资源的不对称性和互补性将使知识等资源存量少和核心资源不突出的企业对资源丰富、核心能力突出的企业产生依赖,从而形成合作企业之间的控制型与被控制型关系。分析资源的获取方式发现,市场交易方式适用于成员企业之间产品、服务等实物资源之间的交换,以及部分能够直接产生收益的无形资源,如部分信息、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和能力资源(实质是以货币购买其产出)之间的交换;关系交易方式主要适用于隐性知识资源的转移或交换。科层方式体现了核心企业主导模式下信息和知识等资源从核心企业向非核心企业的单向流动。第三,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资源通过共享方式创造价值的原理。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价值网资源其共享创造价值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跨组织转移资源共享的价值创造模式,适合对信息、显性知识资源的共享,它利用关系网络的“杠杆作用”,使自身资源、特别是无形资源不断得到复制而创造价值,其创造的价值不仅表现为财务收益的增加,更主要的是无形资产的增加;二是基于难以跨组织转移资源共享的价值创造模式,适合隐性知识和能力的共享。这种模式通过动员价值网资源、激活内部资源和内外部资源整合的途径,杠杆利用自身的核心能力从事一项或多项业务,通过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效应而创造价值来创造价值。网络结构通过增加认知资本、提高成员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获取机会而影响共享资源的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