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听觉障碍青少年因为听觉缺陷无法与听力正常的人群进行交往。而在互联网中,听觉障碍青少年可以借助视觉信息表达思想参与社会生活。互联网为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群体交往提供了平台。网络群体交往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听觉障碍青少年而开展的研究。本研究以听觉障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互联网对听觉障碍青少年群体交往的影响。在网络平台上,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群体交往可能与现实情境的交往有所不同。在互联网情境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的关系,以友谊作为这一关系的研究聚焦点;同样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了一对多的关系,以群体认同作为这一关系的研究聚焦点。通过本研究可以验证友谊理论和群体认同理论是否适用于网络情境,对理论起到应用、验证和推进的作用。另外本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听觉障碍青少年充分利用网络的沟通优势参与社会生活。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主要研究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网络交友特点,具体包括网络交友现状、对网络交友功能的认知以及网络友谊质量等。从网友的数量、网友特征、网友所属群体、交友的主动性等角度了解网络交友现状。从交友便捷、信息获取、情感交流、网络诚信和自我认同这5个方面分析听觉障碍青少年对网络交友功能的看法。从相互依赖、交往广度、交往深度、代码变换、预测理解、交往承诺和关系会聚7个维度测量了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网络友谊质量和现实友谊质量。第二方面主要对群体、群体认同的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并重点介绍了群体认同的三因素模型和四因素模型以及群体认同的测量工具。将群体认同分为现实情境中的群体认同(简称现实群体认同)和网络情境中的群体认同(简称网络群体认同)。第三方面运用测量工具对群体认同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分析听觉障碍青少年现实群体认同的特点以及群体认同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从情感投入、体验承诺、群体认知和群体自尊4个维度测量网络群体认同的特点,比较网络群体认同和现实群体认同的差异,并且分析了网络群体认同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测验法,另外也采用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对Parks编制的《友谊质量问卷》进行了初步修订,并且从7个维度测量了现实情境和网络情境中的友谊质量。运用安秋玲编制的《青少年群体认同问卷》测量了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现实群体认同水平,并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了分析。在对部分测题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青少年群体认同问卷》(修改版),再从4个维度测量了现实群体认同和网络群体认同。另外对普通青少年施测了《友谊质量问卷》和《青少年群体认同问卷》(修改版),在此基础上比较听觉障碍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在友谊质量和群体认同水平上的差异。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听觉障碍青少年网络聊天记录进行分析。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听觉障碍青少年网络交友现状以及他们对网络安全的看法等。研究结果表明:(1)听觉障碍青少年借助网络与现实朋友进行交往,并且偏好即时性的沟通方式,交往中比较被动,缺乏安全感。网络交友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交流而非情感支持。(2)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网络友谊质量不仅显著地低于现实友谊质量,而且显著地低于普通青少年的网络友谊质量。性别是影响网络友谊质量的重要因素,听觉障碍男生在相互依赖、交往深度和关系会聚维度上高于女生。(3)无论是现实群体认同还是网络群体认同,听觉障碍青少年都低于普通青少年。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现实群体认同与网络群体认同之间不存在差异。网络群体认同的4个维度即情感投入、群体自尊、体验承诺和群体认知之间存在着比较高的相关,后三者可以很好地预测出个体的群体行为。另外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网络群体认同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对听觉障碍青少年的友谊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对群体认同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如帮助听觉障碍青少年在现实中与普通青少年建立友谊然后再从现实走向网络,拓展交往范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升社会交往技能、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等。最后对研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本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首次综合多学科的成果研究了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网络群体交往。运用测验法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开创性地揭示了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网络交往特点和规律。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收集追踪数据来反映网络交往的动态过程等。最后展望未来研究前景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