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乳制品行业发展迅猛,奶类生产量以每年平均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迅速增加,2000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只有82万吨,而2014年已达到2651万吨,2014年乳制品产量是2000年的30多倍。乳制品行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质量安全问题,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2012年伊利奶粉汞超标事件,2014年奥妙可奶粉篡改保质期等。乳制品安全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加强乳制品安全规制,改善乳制品安全现状,减少乳制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乳制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是市场失灵的表现,而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在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乳制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相对于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消费者无法从表面判断商品质量的好坏。另外乳制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也反映了政府监督部门管理的失位,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体系,法律框架尚不健全,政府在乳制品监督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与广大消费者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本文采用2000-2014年的乳制品行业数据,首先分析乳制品行业及其规制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然后将乳制品产量、乳制品行业利润水平、乳制品抽检合格率作为规制效果指标,建立规制效果评价模型,从总量、利润和质量三方面检验政府在乳制品行业的规制效果,探究政府规制对乳制品行业的影响。实证表明,政府规制在利润方面,从整体上提高了行业的利润水平,发挥了正向作用,但对乳制品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并没有发挥显著地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提高政府在乳制品行业规制效果的政策建议,对政府今后规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