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解放以来河南境内发掘的中小型汉墓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器形特征,结合两汉时期河南的行政区划,把河南中小型汉墓分成六区、七期。六区即豫西区、豫北区、豫中区、豫东区、豫南区、豫西南区;七期即西汉早、中、晚,新莽前后,东汉早、中、晚。豫东、豫南区由于材料有限,均未详述。 在分区、分期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南中小型汉墓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墓室的第宅化和随葬品的生活化。墓室由平顶到弧顶,由单室到多室,空间由小到大,日趋接近生活庭院。随葬品由鼎、盒、壶礼器组合到仓、灶、井等生活明器,由案、耳杯、勺等奠墓器到家禽家畜俑、圈厕、建筑模型等反映庄园经济的模型明器。归纳了诸区区域特征。豫西区,墓葬形制多样,竖井墓道使用时间长,耳室发达,礼器组合沿用时间长;豫北区,墓形简单,随葬品不如豫西发达,安阳附近陶器多饰三角纹、重环纹等,新乡附近陪葬枭壶、枭俑等均极有地方特色;豫中区,墓形简单,以空心砖墓和花纹小砖墓多见,礼器组合使用时间短,小口广肩弦纹瓮、双层博山炉、后端防火墙上模印曲尺形烟囱的灶等较有地方特色;豫东区,石棺、石椁、石室墓占有一定比例;豫西南区,无土洞墓,洞室墓均为石条或小砖明砌(券),并列室墓、横前堂并列后室墓、穹隆顶并列后室、侧室墓等不见于中原地区。随葬品组合,仓、灶、井、圈厕、家禽家畜俑、粮食加工工具模型等西汉中后期已普遍使用,鼎、盒、仓多有博山式盖,这些均不同于中原地区。 最后对其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丧葬习俗及区域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作了初步探讨。汉代丧葬承秦制,融楚俗,揉周礼,然而不同地域,受三者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东周都洛阳,所以洛阳附近的汉墓受周礼影响颇深,如竖井墓道、礼器组合沿用时间较长。豫西南区,属旧楚之地,丧葬中楚文化因素较多,如砖室墓的平面布局与楚之多椁箱墓相近,泥质或陶质明钱也同于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