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土地利用格局与效益耦合关系探讨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效益的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相适应,而且可以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以全市165个街镇为基本单元,以Arc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从空间分布、组合类型、区位意义、景观格局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总结出土地利用格局和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然后,从耦合机理、定量分析、空间分析三个方面对土地利用格局和效益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广州市土地利用格局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从中部老城区到外围,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呈现出“单一-较少-较多-较少-单一”的圈层格局;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中心、北部低,东西两翼、南部高”的特点;集中化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中心、北部高,东西两翼低”的特点;优势度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部高,东西两翼、南部低”的特点。   (2)广州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存在显著区域分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地域分异呈现出“中心地区高,外围地区低”的特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地域分异呈现出“以越秀区为中心,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由内向外逐渐降低”的特点;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地域分异呈现出“中部最高,总体西南高于东北”的特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地域分异呈现出“北部高,两翼、南部其次,中心地区低”的特点。   (3)土地利用格局和土地利用效益是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耦合关系,土地利用格局是土地利用效益实现的基础,土地利用效益是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驱动力。格局和效益两个系统内各要素与系统之间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普遍存在。对广州来说,表征土地利用格局的因子“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园地”和“耕地”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形成具有较大贡献意义;而表征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程度”、“城镇化水平”、“地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密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影响土地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直接表征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水平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林地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最为紧密,只有在合理配置各类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土地利用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其他文献
针对国内现有研究忽略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经济存在联系的问题,本文选取非正规经济的典型行业——制衣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参与式调查、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逐步迈入消费时代,中国的各大城市因应其消费的高度聚集而建立的休闲消费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全球化对城市消费空间和人们生活空
地貌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地貌要素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地貌研究在现今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科学研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国家资源、环境战
耕地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土地资源的精华和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既是世界各国关注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转变空间增长方式,对道路交通规划利用也提出了新要求。研究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功能的影响特征,有利于科学认识道路交通对建设用地利用的导
尽管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但资源型城市后期的发展仍经常受到经济衰退、环境恶化、社会矛盾激化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这使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学术界和全社会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