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公元317年中国人就首先发现了砷。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目前已知在三百多种矿物中都含有砷。砷主要通过含砷矿物的风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等途径而进入水体。据文献报道,每年全球通过上述途径进入水圈的砷就有11万吨。元素砷对人和生物无毒,但砷化物对人体非常有害,砷化物能使人致癌、致畸和致突变,长期饮用高砷水会对皮肤、肝、肾、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造成伤害。砷化合物的毒性及其大小与其形态有关,无机砷化物的毒性大于有机砷。砷污染治理已是当今全球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问题。阳宗海砷污染及其治理就是向人类提出的一个严重挑战。目前砷污染治理主要是针对工业废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氧化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生物法等。电场法水中除砷以受砷污染的农灌、养殖、饮用水体为研究对象,以全新的视角、方法对砷污染治理展开研究。砷在水中主要以三价砷As(Ⅲ)和五价砷As(Ⅴ)的形态存在。As(Ⅲ)可经氧化形成As(Ⅴ),As(Ⅴ)在弱酸、中性和碱性水体呈电性,占80%以上,且是砷的主要存在形态。本论文在云南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的大背景下,针对大型受砷污染的弱碱性(pH =8.5-9.0)的水体(如湖泊、水库等)除砷进行机理和实验探索。研究表明,电场法水中除砷产生三个效应两个过程:水中砷酸根在正极富集效应,极板金属原子的电离效应,水电解、砷酸根氧化效应;通过金属离子与砷酸根反应形成难溶性砷酸盐沉淀过程,金属氢氧化物与砷酸根、亚砷酸根的络合反应( As ?O?)的共沉淀吸附过程,达到低碳、高效、无污染除砷。通过对不同材料电极除砷的实验研究,分析总结不同材料电极(铜、铝、铁)除砷的规律及其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实际应用中采用间歇电场,可充分实现低碳、高效的观点,设计间歇电场法水中除砷装置,在实际水体中进行试验,结果好于预期。选择适当的作用参数,水中砷含量可降3个数量级。本论文对电场法水中除砷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了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