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入境游客流动网络多时空尺度特征及其演化模式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jx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产生和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的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改变着传统的消费方式及加速社会的转型,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创新和变革的助推器。近年来,以图片社交网站为代表的新兴网络社交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旅游”成为快速融合的统一体。随着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和对地理空间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逐步拓展地理空间的属性和内涵,“网络范式”的转型和“流空间”的科学认知的不断升温,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城市内部分析,而是更多地关注于从多时空尺度来刻画和分析由“流数据”产生的网络体系及其内在关联。游客流动不仅是基于空间组织的城市内部尺度获得游客精确轨迹的重要前提,更是基于社会经济和旅游活动密切联系的区域尺度形成的原始动力和核心表达。游客流动网络体系的成长和形成,进一步诠释了当今社会的流动性特质,正在以流的形式存在而发生变化,时刻改变着目的地网络体系的特征、功能、结构和关系,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城市集聚功能的日益增强,地理空间邻近的区域内部,景区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而复杂,形成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关系。正是这种复杂网络的形成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影响力,将不同性质、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景区聚焦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在流空间的引导和作用下发挥着各自节点的功能和价值。本研究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综合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特征分析—过程分析—机制探讨—模式提炼”的研究主线,着重探讨了入境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的多时空尺度特征及其演化模式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基础研究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对象,界定了旅游网络、多时空尺度等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与展望,给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是实证部分,包括第三至第六章,为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将挖掘的入境游客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运算,并给出网络构建的思路与方法,为研究的有序开展提供素材。同时,重点分析了入境游客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时序特征及其空间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多时间和多空间进行了入境游客流动的多时空尺度演化分析,并以此归纳和总结及提炼典型模式;第三是结论与展望部分,即第七章,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之处、存在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本研究基于地理标记照片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及DBSCAN聚类算法等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对入境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的多时空尺度演化过程及其模式进行分析,尝试性的构建不同时空尺度下入境游客流动的典型模式,为旅游流动的复杂网络演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①从流动节点的等级来看,对于苏州来说,拙政园、留园、北寺塔、平江路历史街区、观前街、寒山寺、虎丘、狮子林构成了游客流动网络的核心节点,在城市内部流动网络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对于苏锡常地区来说,拙政园、留园、虎丘、观前街、金鸡湖、平江路历史街区、灵山胜境、狮子林、寒山寺等景区,构成了苏锡常地区的核心节点,支配着流动网络的变化方向。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上海的迪士尼、西湖、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东方明珠、拙政园、上海外滩、钟山风景区,构成了区域旅游网络中的核心节点。②针对苏州、苏锡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分别进行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的日、月、年及不同流量约束和不同距离约束的分析发现,在日度尺度上,对于苏州地区来说,入境游客流动呈现较为明显的以古城区中心景区节点为核心,向城市内外围节点延伸的放射性特征。对于苏锡常地区来说,苏州城市内部节点间的流量始终占据较大比例,尽管尺度已从原来的苏州城市内部扩大到苏锡常地区,但苏州内部核心节点依然能够构成对跨城市节点的影响,形成了以苏州内部中心节点为核心,向城市内部外围节点及城市外部节点延伸的放射性特征。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不仅体现在城市内部景区节点随着时间增加显著增多的同时,跨城市节点间联系也明显增强。相比较日度尺度的流动网络,月度和年度尺度下的流动网络变得相对稳定但更为复杂,但总体上呈现的流动特征与日度尺度存在相似性。③针对多空间尺度的演化分析,在不同的流量约束下,苏州、苏锡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流动网络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苏州城市内部节点间由于受到流量的约束,节点及节点间的路径发生较大改变,但“核心—边缘”结构始终存在,苏州城市内部节点的流动网络始终以姑苏古城区的中心节点为核心,向周边放射性的发散建立联系,空间上形成“锥子型”的空间结构模式。相比较苏州而言,苏锡常地区在流量的约束下,呈现出以苏州城市内部中心景区为核心,向城市内部的外围节点及城市外部节点延伸的放射性特征,空间上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结构模式。相对于苏州和苏锡常地区,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流量的约束促使其内部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晰,城市内部节点和节点间的跨城市间联系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间的流量变化也越来越明显,在这场博弈的过程中,城市内部节点间流量始终占据主导,支配和控制着流动网络的稳定性发展,空间上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内部中心节点为核心,城市内部节点及跨城市节点间密切联系的“多边型”空间结构模式。
其他文献
技术教育由来已久,意义重大。然而,多有学者指出,关于技术教育应如何有效实施,当下并无有效的基础性理论建树。既有的相关研究,由于脉络不清,关于技术教育的开展,就有课程论、知识与技能论、技术素养论等诸种主张,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因此,亟需对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因为学科的基本问题是该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是学科研究的总出发点。进而言之,技术教育之所以还缺乏有效的基础性理论建树,从根源上看
<正>近日,华润燃气润星(江苏)能源有限公司与江苏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苏洋口港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南通签署如东洋口港LNG接收站项目投资落户协议。作为华润燃气"十四五"重大战略工程,如东洋口港LNG接收站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规划建设6座20万方LNG储罐、1座8~26.7万方LNG专用泊位以及配套工艺、公用工程等设施,年接卸能力650万吨,远期将达到1 000万吨。
期刊
我国高速铁路正向更高速、更环保的方向发展,线网遍布广温度域、冻土等复杂环境,这些因素使得车内噪声逐渐凸显,而乘客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高速列车车内声学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车内噪声问题已成为影响、甚至制约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车内噪声的声源主要包括轮轨区域的振动和结构噪声、转向架区域和受电弓区域的气动噪声,这些振动和噪声通过结构和空气路径传至车体表面,引起车体振动向车内辐射噪声。高速列
目的:观察腰腿痛宁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分子对接技术,推测腰腿痛宁方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腰腿痛宁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使用TCMSP和TCMID数据库搜集腰腿痛宁方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Genne Cards等数据库获取膝骨性关节炎靶点,使用STRING与Cytos
纳米酶作为新一代的人工酶,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易于制备与储存等优点。由于同时具有类天然酶的催化活性以及纳米材料的独特理化性质,纳米酶已成为连接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等多交叉学科的桥梁,目前已被成功应用于生物传感、疾病诊断与治疗、环境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尽管如此,纳米酶仍面临本征活性较低、特异性较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纳米酶的进一步发展和实际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通常是从尺寸、形貌、组成和表面
中立帮助行为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我国而言,随着社会进一步转型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在内的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认定问题成为了刑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新课题。选择何种路径来认定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可罚性,成为当前刑法理论和实务界面临的共同难题。当前刑法学界对此高度关注,但是各种学说之间不仅在研究内容方面存在同质化缺陷,同时也无法为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认定提供全面合理依
从提升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结合“后疫情时代”背景,提出创新专业教学“第一课堂”、结合网络平台“第二课堂”、重视专业竞赛“第三课堂”,主抓学生基础知识学习、重抓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实抓学生“双创”能力培养。通过“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从而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个人能力过硬、职业素养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其比容量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有着决定性影响。目前大规模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主要采用石墨类材料,然而材料有限的克比容量(LiC6,372 mAh g-1)并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高比能量储能需求,如长续航3C产品,高里程动力汽车以及大规模智能电网储能等。因此,开发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当前公认最有商业化前景的新一代
桂西大型铝土排泥库库面平整开阔,将其改造利用作耕地复垦将极大地缓解桂西山区耕地资源匮乏的窘境。但排泥库所储尾矿泥浆粒径较细,孔隙比大,含水量高,结构强度趋于零,固结处理难度很大。本文通过现场取样及原位试验、室内及模型试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铝土尾矿泥物理力学特性并建立排泥库典型地层模型,基于典型地层中高含水量软弱层,通过排水→石灰固化→生化固结三个阶段处理,将尾矿泥按流塑态(高压缩性)→软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