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产生和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的社会经济的诸多领域,改变着传统的消费方式及加速社会的转型,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创新和变革的助推器。近年来,以图片社交网站为代表的新兴网络社交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旅游”成为快速融合的统一体。随着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和对地理空间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逐步拓展地理空间的属性和内涵,“网络范式”的转型和“流空间”的科学认知的不断升温,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城市内部分析,而是更多地关注于从多时空尺度来刻画和分析由“流数据”产生的网络体系及其内在关联。游客流动不仅是基于空间组织的城市内部尺度获得游客精确轨迹的重要前提,更是基于社会经济和旅游活动密切联系的区域尺度形成的原始动力和核心表达。游客流动网络体系的成长和形成,进一步诠释了当今社会的流动性特质,正在以流的形式存在而发生变化,时刻改变着目的地网络体系的特征、功能、结构和关系,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城市集聚功能的日益增强,地理空间邻近的区域内部,景区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而复杂,形成一种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关系。正是这种复杂网络的形成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影响力,将不同性质、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景区聚焦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在流空间的引导和作用下发挥着各自节点的功能和价值。本研究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综合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围绕“特征分析—过程分析—机制探讨—模式提炼”的研究主线,着重探讨了入境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的多时空尺度特征及其演化模式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基础研究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对象,界定了旅游网络、多时空尺度等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与展望,给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是实证部分,包括第三至第六章,为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将挖掘的入境游客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运算,并给出网络构建的思路与方法,为研究的有序开展提供素材。同时,重点分析了入境游客流动的网络结构特征、时序特征及其空间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多时间和多空间进行了入境游客流动的多时空尺度演化分析,并以此归纳和总结及提炼典型模式;第三是结论与展望部分,即第七章,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之处、存在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本研究基于地理标记照片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及DBSCAN聚类算法等多种分析技术和方法,对入境游客流动网络结构的多时空尺度演化过程及其模式进行分析,尝试性的构建不同时空尺度下入境游客流动的典型模式,为旅游流动的复杂网络演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①从流动节点的等级来看,对于苏州来说,拙政园、留园、北寺塔、平江路历史街区、观前街、寒山寺、虎丘、狮子林构成了游客流动网络的核心节点,在城市内部流动网络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对于苏锡常地区来说,拙政园、留园、虎丘、观前街、金鸡湖、平江路历史街区、灵山胜境、狮子林、寒山寺等景区,构成了苏锡常地区的核心节点,支配着流动网络的变化方向。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上海的迪士尼、西湖、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东方明珠、拙政园、上海外滩、钟山风景区,构成了区域旅游网络中的核心节点。②针对苏州、苏锡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分别进行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的日、月、年及不同流量约束和不同距离约束的分析发现,在日度尺度上,对于苏州地区来说,入境游客流动呈现较为明显的以古城区中心景区节点为核心,向城市内外围节点延伸的放射性特征。对于苏锡常地区来说,苏州城市内部节点间的流量始终占据较大比例,尽管尺度已从原来的苏州城市内部扩大到苏锡常地区,但苏州内部核心节点依然能够构成对跨城市节点的影响,形成了以苏州内部中心节点为核心,向城市内部外围节点及城市外部节点延伸的放射性特征。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不仅体现在城市内部景区节点随着时间增加显著增多的同时,跨城市节点间联系也明显增强。相比较日度尺度的流动网络,月度和年度尺度下的流动网络变得相对稳定但更为复杂,但总体上呈现的流动特征与日度尺度存在相似性。③针对多空间尺度的演化分析,在不同的流量约束下,苏州、苏锡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流动网络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苏州城市内部节点间由于受到流量的约束,节点及节点间的路径发生较大改变,但“核心—边缘”结构始终存在,苏州城市内部节点的流动网络始终以姑苏古城区的中心节点为核心,向周边放射性的发散建立联系,空间上形成“锥子型”的空间结构模式。相比较苏州而言,苏锡常地区在流量的约束下,呈现出以苏州城市内部中心景区为核心,向城市内部的外围节点及城市外部节点延伸的放射性特征,空间上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结构模式。相对于苏州和苏锡常地区,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流量的约束促使其内部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晰,城市内部节点和节点间的跨城市间联系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间的流量变化也越来越明显,在这场博弈的过程中,城市内部节点间流量始终占据主导,支配和控制着流动网络的稳定性发展,空间上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内部中心节点为核心,城市内部节点及跨城市节点间密切联系的“多边型”空间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