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阐释学视阈中的文学作品复译研究——《苔丝》复译的个案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li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复译现象极为普遍。同一文本,往往有多个不同版本广为流传。这一独特的翻译学现象在译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或运用传统理论,注重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强调原文文本的中心地位;或从译者的能动作用来分析,阐释、彰显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些注重原文-译文对等或强调主体的研究方法难以从哲学本原基础上揭示复译之必然的深层机理。本文拟从阐释学的视角展开对复译现象的整体分析,借助对《德伯家的苔丝》复译文本的个案分析,力争较为全面的解释复译作为一种存在的合理性。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阐释的学说,标志着文学批评理论由重作者、作品向重文本-读者关系的转变。根据阐释学理论,理解是具有历史性的,理解的历史性体现在译者理解的“前见”,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差异,文本本身的开放性、接受环境的制约等因素上。受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译者甚至同一时期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论文以《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本和孙法理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分析了影响两个译本语言风格、文本形象的内外因素及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内外因素的迥异,使得文学作品翻译中,复译成为一种必然,复译文本成为延续原文生命的相似而不相同之物。复译现象的必然存在,就阐释学观点看,就是文本的开放性、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和效果历史等内外动力合构而成的与原文本“和而不同”的新文本,是一个相对于原文而言的“他者”。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很大变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内涵建设的核心。高校要研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家战略等对人才培养
莎士比亚戏剧乃世界文学的瑰宝,《第十二夜》乃莎翁喜剧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一部最为脍炙人口的浪漫喜剧。《第十二夜》数百年来以其独特魅力,在喜剧舞台、电影银幕上长盛不衰
谭恩美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她的作品《喜福会》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作为华裔作家,她从自己的特殊身份出发,讲述华裔美国人的生活情感,塑造了一系列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是俄罗斯著名科幻小说家,他发表的众多科幻作品在俄罗斯广受好评,如《原子能之梦》、《四十岛骑士》、《地王星来的勋爵》、《幻影迷宫》等。卢基扬年科被
在词汇习得领域中,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同阅读辅助一定的词汇练习活动对词汇习得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有不少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的实证研究。因此,相应的词汇练习的多种多样引起了
近年来,从认知和心理角度对语言学习进行的研究推动了学界对纠错反馈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重铸反馈语,如Nicholas,Lightbown和Spada在2001年的文章中所述,其作为一种纠错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