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和研究试验表明,鳜(Siniperca chuatsi)雌、雄鱼在不同阶段存在生长差异。因此,单性养殖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论文以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学切片观察了0~60日龄性腺的发育过程;利用AFLP分子标记筛选雌、雄鱼性别差异片段,寻找性别特异性标记;比较了孵化后0.5~4.0月龄雌、雄鱼的生长特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了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睾酮(Testosterone,T)和雌二醇(Estradiol,E2)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了脑、肝脏和肌肉组织GH/IGF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以期为鳜性腺发育、性别分子鉴定、两性生长差异机理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早期阶段性腺发育15日龄,观察到原始性腺组织,性腺并未分化。20日龄,原始生殖细胞开始增殖。25日龄,原始生殖细胞大量增殖。30日龄,性腺呈细线状,原始生殖细胞开始分化为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深。35日龄,精巢形成包裹数个精原细胞的囊状结构。40日龄,精原细胞成簇分布,精小叶雏形形成。45日龄,精原细胞达开始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50日龄,精巢中存在大量初级精母细胞。55日龄,精巢内形成多个精小叶,内含成簇的初级精母细胞。60日龄,精巢中含有少量次级精母细胞,精小叶内形成小叶腔。40日龄前,卵巢尚未分化。40日龄,原始生殖细胞分化为卵原细胞。50日龄,卵原细胞围绕性腺边缘分布,卵巢体积增大,腔隙包裹形成卵巢腔,部分卵原细胞分化为初级卵母细胞。55日龄,初级卵母细胞不规则的分布在卵巢中。60日龄,卵巢体积进一步增大,初级卵母细胞增多,核仁沿核膜分布,外侧有一层滤泡细胞。研究结果表明,鳜精巢分化发育早于卵巢分化发育。(2)雌、雄鱼性别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利用AFLP技术筛选了鳜雌雄性别相关分子标记,在4个引物组合E5M8、E1M8、E6M7、E7M3中筛选出5个雌雄差异位点,其中,E5M8-480位点在雄性中扩增比例为91.67%,E1M8-440和E5M8-370位点在雌性中比例分别为91.67%和83.33%,E6M7-280和E7M3-380位点为雌性特有条带。经Blast比对,未发现有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序列。今后,还需加大对鳜性别特异性标记位点筛选工作,同时,这些性别差异条带的出现也可能暗示,鳜性别形成并非是由基因位点的简单差异造成的,其遗传决定机制可能更为复杂。(3)雌、雄鱼生长特征、性类固醇激素含量与GH/IGF生长轴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同等养殖条件下,4.0月龄鳜,雄性平均体质量396.52±74.81g,雌性平均体质量442.17±54.02g,雌性比雄性增长快10.32%。雄性头长/头高比值显著大于雌性;雌性体长/体高比值极显著大于雄性,体重/体长比值显著大于雄性。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雌、雄鱼体质量、全长的生长方程为:W(♀)=6.67.57/(1+e^(4.19-1.24*t)),W(♂)=582.71/(1+e^(4.07-1.27*t));L(♀)=31.47/(1+e^1.95-1.08*t)),L(♂)=26.20/(1+e^(2.56-1.5*t)),雌、雄鱼体质量生长拐点月龄分别为3.37和3.20,拐点体质量为333.79g和291.36g,全长生长拐点月龄分别为1.80和1.70。3.0月龄,雌鱼体质量显著大于雄鱼(P<0.05),雌鱼E2含量显著大于雄鱼,雄鱼T含量显著大于雌鱼(P<0.05),雌鱼脑GH、IGFⅠ、IGFⅡ、肝脏IGFⅠ、肌肉GH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雄鱼(P<0.05);4.0月龄时,雌鱼体质量极显著大于雄鱼(P<0.01),雌鱼E2含量极显著高于雄鱼(P<0.01),雄鱼T含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雄鱼E2含量下降,雌鱼脑和肝脏GH、IGFⅠ和IGFⅡ、肌肉GH、IGFⅡ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雄鱼(P<0.01)。结果表明,鳜雌鱼后期生长快于雄鱼,生长差异可能是由E2、T的相对水平高低和其通过调控GH/IGF生长轴基因表达水平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