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市个案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Q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对其祖籍地的认同与联系的密切程度无以伦比。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侨乡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其中,华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选择研究薄弱的山区侨乡、客家地区——广东梅州为研究区域,以清末民国时期这一中长时段为研究时间,在占有大量丰富、详实、原始的地方史料的基础上,从华侨与侨乡社会变迁(即群体与大社会的结合)的视角,以个案的方式深入考察华侨在侨乡经济、教育文化、民俗等领域的活动情况,试图揭示华侨影响下的侨乡社会变迁以及华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客家华侨所具有的一些特质。 本文认为,对于僻处山区的侨乡梅州而言,华侨在其近代发展变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经济领域,华侨通过多种形式的努力,或投资家乡各项经济事业,为家乡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推动梅州企业经营日趋近代化。同时,在传统与近代共生共荣的交通、金融业中,也无不显示出华侨的牵引拉动作用。正是华侨这一重要资源,催生出侨乡梅州近代经济发展新因素(新技术、新人才、新品种、新的经营方式)的成长,从而有力地推动其经济变迁与近代化进程。 在客家侨乡梅州教育文化提升的过程中,华侨的作用也尤其突出。客家社会崇尚读书,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移居海外的客家梅州籍华侨,继承客家人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侨乡教育事业。他们不仅从资金上、人力上给予帮助,而且办学思想上引进海外模式,积极探索民间办学的教育新形式。因而,侨办学校成为侨乡教育的主体,侨乡梅州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外向型的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也渐趋完整。与此同时,梅州华侨开始关注、支持侨乡的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他们或捐资兴建文化基础设施,或引进西方现代娱乐方式,甚至身体力行参加、倡导新兴文化娱乐活动,从而引领侨乡梅州文化休闲新潮流。由此,侨乡梅州文化出现了繁荣、新潮的气象。 民俗的嬗变,是华侨影响侨乡社会的另一深刻结果。在侨乡梅州,与华侨紧密联系的独具特色的民俗发展变迁过程中,华侨除了经济上的资助外,更多是文化、思想、观念、日常生活等方面潜移默化式的影响。由此,侨乡梅州民俗风情独特,衣食住行充满“洋味”,婚恋类型、家庭观念与众不同,客家方言渐趋“洋化”,以及客家“过番”歌谣、“过番”习俗的产生等等。 清末民国时期,华侨如此持久而又强烈地作用于侨乡社会,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晚清及民国政府能够适时地调整侨务政策,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和环境,争取侨心是其制度条件。其次,华侨的地缘认同特别是客家华侨由于其族群的特殊性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地缘认同,是其作用于侨乡社会的心理因素。再次,华侨在海外经济上的成功,为其贡献家乡提供了经济基础。最后,在海外排华的影响推动下,侨居国对华侨的歧视、压迫,契约华工的苦难生活是华侨心系家乡的外在推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马鞍山市区近现代新式教育的研究,将区域的新式教育置身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研究,旨在追溯马鞍山市区新式教育的源头,理清这一地区清末及中
期刊
黑水城文书是在中国今属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的文献资料,主要收藏在俄罗斯、英国和中国。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其中以西夏文献居多,为研究西夏的历史提供了弥
本文以明代的正史、地方志、文集、律例文献、判例等史料,借助于滨岛敦俊等人有关江南区域史的研究成果,试图对海瑞的“道义经济”观念进行考察。文章通过将徐阶案放置于江南区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主要研究五代南方士人群体的构成及其时代特征,以及这些士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地域环境下,所形成的政治风尚、生活风尚、隐逸风尚及文化风尚。五代南方士人有其同时代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针对冻结法凿井施工期过厚膨胀黏土层段井壁破裂问题,以淮南矿区顾桥矿东回风井-290 m破裂井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特征与致裂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短段掘砌、优化冻结减小不均匀压力等措施,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冻结法凿井提供参考。
“我需要温暖的房间,那就墙壁做厚一点;我需要采光多一些,那就开个大窗。并不是因为大窗好看我才开大窗,而是因为我希望采光多一些。理解了以后才理解了背后的常识与美,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