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移植肾受者骨质丢失现状并分析其主要临床影响因素,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多态性在上海移植肾受者中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关系,观察单用骨化三醇或联用阿仑膦酸钠对移植肾受者骨质丢失的治疗作用。方法:调查 140 例移植肾功能良好稳定(血肌酐≤ 2 mg/dl )、定期随访、对本试验知情同意的移植肾受者骨质代谢现状,并分析腰椎和股骨近端 (股骨颈,股骨华氏三角和股骨粗隆) 骨密度主要临床影响因素。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了80例无亲缘关系的移植肾受者的VDR基因型,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选取经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移植肾受者30例(男7例,女23例),随机分为两组:⑴A组(14例):骨化三醇 0.25μg;⑵B组(16例):阿仑膦酸钠 10mg/d +骨化三醇 0.25μg,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分别检测基线水平和6个月以后的空腹血肌酐、血钙、磷、镁、空腹晨尿钙/肌酐、血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全血环孢素浓度、血清1,25(OH)2D3和尿吡啶啉,试验结束时复查腰椎和股骨近端(股骨颈、股骨华氏三角和股骨粗隆)骨密度。结果: 140 例移植肾受者中不同部位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介于32%-89%。患者尿钙/肌酐和尿吡啶啉/肌酐明显升高,血清中1,25(OH)2D3、甲状旁腺激素 (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钙素 (osteocalcin or bone gla-protein, BGP)、血钙、磷、镁的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每日环孢素用量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各部位BMD均明显正相关,血钙与腰椎、股骨粗隆 BMD值显著正相关,移植龄、尿钙/肌酐与腰椎和股骨华氏三角BMD值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尿钙/肌酐的主要预测因素为每日激素用量,每日环孢素用量和BMI为腰椎骨密度的预测因素,BMI和男性病人是股骨颈骨密度的预测因素,年龄、移植龄是股骨华氏三角骨密度的预测因素,血钙和BMI是股骨粗隆部位骨密度的预测因素。累计激素用量是肾移植绝经女性病人腰椎和股骨颈BMD的不良预测因素。80例上海移植肾受者VDR基因四个多态位点中仅ApaI酶切位点的不同基因型间腰椎和股骨粗隆部位BMD有明显差异(p<0.05);协同分析显示FokI-BsmI基因型与移植肾受者腰椎骨密度值(经累计激素用量、性别和环孢素浓度矫正)有显著关联,ApaI-BsmI基因型与肾移植术后腰椎骨密度值(经累计激素用量、性别和透析龄矫正)显著相关。30例确诊为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的<WP=6>移植肾受者在治疗前骨化三醇单用组(A组)和骨化三醇联用阿仑膦酸钠组(B组)组间一般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和各部位骨密度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B组尿钙/肌酐、尿吡啶啉/肌酐均明显下降,A组有下降趋势,未达统计学差异,股骨颈和股骨华氏三角骨密度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B组改善较A组明显。结论:移植肾受者骨质丢失持续存在,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骨质吸收增加可能是其主要原因。激素为移植肾受者骨吸收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年龄、性别、BMI亦对骨密度有重要影响。环孢素对骨代谢可能有保护作用。移植肾受者VDR基因四个多态位点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berg定律。四个位点中仅ApaI多态性与移植肾受者BMD值有相关性,FokI-BsmI、ApaI-BsmI对肾移植术后病人腰椎BMD值有协同作用。骨化三醇单用或联用阿仑膦酸钠能有效改善移植肾受者的股骨颈和股骨华氏三角骨密度,降低骨吸收指标,两者联用较单用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