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B1基因多态性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相关性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cai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很多关于ABCB1基因多态性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的目的为通过meta分析将多个不同研究的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合并统计,以提高原始结果的统计能力,从而可以解决不同结果的矛盾,并且得出合理的结论。研究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间截止于2021年1月15日。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使用Stata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二分类资料M-H法进行分析,并使用OR及其95%CI作为结局指标。对提取的平均值±SD使用倒方差法进行分析,以SMD及其95%CI作为结局指标。对以上数据,根据异质性大小调整效应模型。结合临床实践并方便统计,将野生型基因与突变基因携带者进行比较,并分别统计分析ABCB1各SNP基因多态性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篇文章,含1052例病人。共有7种ABCB1多态性基因被研究,其中rs1045642,rs2032582,rs1128503三种基因在2种及以上的研究出现,故纳入Meta分析;而rs4444903,rs13233308,rs2235048,rs12535512只在一种研究中出现,故不纳入。(2)rs1128503(C1236T):野生型基因:CC;突变型基因:CT/TT.结果显示:SNP rs1128503基因型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OR=1.41,95%CI为[0.88,2.26],P=0.657)。(3)rs1045642(C3435T):野生型基因:CC;突变型基因:CT/TT。结果显示:SNP rs2032582基因型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SMD=0.04,95%CI[-0.28,0.35],P=0.03),对于该SNP中的两篇以达到有效人数/总体人数为结果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未显示该基因型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有显著影响(OR=2.41,95%CI[1.30,4.47],P=0.979)(4)rs2032582(G2677T/A):野生型基因:GG;突变型基因:GT/TT/GA/AA,结果显示:SNP rs1045642基因型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SMD=0.02,95%CI[-0.18,0.22],P=0.447)结论:ABCB1基因多态性与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PMRT)对接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患者局部区域复发率(locoregional recurrence rate,LRR)及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5年于本中心治疗的544例临床I
目的:探索抑制微小RNA(Micro RNAs,miRNA)-142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的可能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采用单程长时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的方法制备PTSD模型大鼠,并通过侧脑室注射慢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A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可通过影响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AD相关基因转录,已成为AD防治的分子靶标。在HDACs的众多亚型中,HDAC2/3与AD关系最为密切,敲除HDAC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也相应变高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老年痴呆症中最为常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AD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AD防治手段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研究发现AD患者的突触功能损伤与AD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
目的:1、了解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现状。2、探究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可能的影响因素。3、探索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为该人群心理健康的促进、生命质量的改善和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对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医院随访登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一般特征资料、SF-36量表和C
目的: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全球高发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认知受损和社会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R-f MRI)现已广泛应用于MDD的研究,其中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
目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在脑内的异常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Aβ的积累导致其聚集体的形成,从而加剧神经退行性病变。Aβ的积聚取决于其生产和清除的速率差。其中Aβ的清除主要由胶质细胞介导,但持续激活状态下的胶质细胞Aβ清除能力受损。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在AD患者
目的: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自杀率和致残率较高的重性精神疾病,除反复发作的抑郁和躁狂外,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影响心理社会功能,然而其机制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应用多维度认知评估工具MCCB(the 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结合脑结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二者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探究BD患者认知
目的: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是由遗传因素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的复杂疾病,MDD具有中度遗传性,其遗传度为40%,探索遗传因素在MD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明确疾病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MDD遗传高危人群(Genetic High Risk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GHR
目的:大脑发育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一些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尤为敏感。生命早期应激被认为能够增加个体在日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而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则能够增强神经的可塑性,改善抑郁样的症状。在本课题中,我们比较了丰富环境在不同时期(成年前和成年后)对早期应激所引起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探索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