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变暖话题的热议,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编制某一个特定地区的碳排放清单,有利于了解和掌握该区域内部的碳排放源、碳排放构成、碳排放特点和碳排放发展趋向,明确该地区碳减排的潜力所在,能够为科学有效的低碳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南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方法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清单核算方法,通过高新区调研获取统计数据,核算了南宁市高新区分年度的能源活动碳排放和分年度各行业的碳排放,生物质燃料燃烧、生活污水和废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对林业碳吸收进行了初步估算。本文通过南宁高新区碳排放清单结果,对高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人均能耗量、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等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同时利用改进的Kaya恒等式和LMDI因素分解法,对研究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设定“基准”、“低碳”、“高碳”三种不同的情景,对高新区2020年的碳排放进行了简单的初步预测,并给出了高新区实现低碳发展的降碳路径。文章的最后列出了本文的基本结论和研究的不足。文章得出以下结论:(1)南宁市高新区2010~2015年的碳排放总量为17434310.91吨,其中2010年为3109102.32吨,占比17.83%,2011年为3156005.64吨,占比18.10%,2012年为2688381.21吨,占比15.42%,2013年为2727160.63吨,占比15.64%,2014年为2008330.44吨,占比11.52%,2015年为3745330.67吨,占比21.48%。在这六年期间,2015年高新区的碳排放量最大且占比最高,2014年碳排放量最小且占比最低。2010年至2014年5年内,高新区碳排放在波动中总体呈现排放量下降,占比减小的趋势,2015年出现反弹,排放量增大,占比上升。(2)南宁高新区2012~2015年四年中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碳排放量最大,为4422079吨,占比为39.59%,其次为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为2025900吨,占比为18.14%,医药制造的碳排放量占据第三位,其总量占比为5.06%,这三类行业占据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合计为62.79%。(3)南宁高新区2010~2015年生物质燃料燃烧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在2010至2013年呈上升趋势,2014年排放量和占比均出现回落迹象,2015年出现反弹迹象和上升趋势。在这六年期间,甲烷排放总量为14133吨,氧化亚氮排放总量为259吨,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量出现峰值均在2013年,分别为3187吨和58吨,占比均为22.55%。(4)南宁高新区2010—2015年管辖林区面积无明显波动,2010—2015年平均每年的林业碳吸收估算为9500吨。(5)“十二五”期间,南宁市高新区人均碳排放量由2011年的40.9吨/人降至2014年的18.42吨/人,2015年出现反弹,升至30.83吨/人,总体上呈下降趋势。(6)“十二五”期间,南宁市高新区万元GDP碳排放强度依次为1.98吨/万元、1.39吨/万元、1.14吨/万元、0.69吨/万元、1.11吨/万元,整体呈现下降势头,尤其在2014年,碳排放强度首次低于1吨/万元,达到0.69吨/万元,其他四年碳排放强度的范围也介于1吨/万元和2吨/万元之间,表明高新区的工业生产技术调整升级初见成效,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进一步缩小,这与高新区2010~2015年的能源活动结构,碳排放变化以及行业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7)南宁高新区“十二五”期间能源强度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11年的0.64吨标煤/万元GDP下降为2015年的0.43吨标煤/万元GDP,五年中2014年的能源强度最低,达到0.30吨标煤/万元GDP,2011至2014年能源强度不断下降,2015年开始有所上升。(8)高新区2011~2015年人口、人均GDP和能源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总量均起到促进作用,且人口的贡献率最大,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人均GDP。人口和人均GDP两个因素在2011年至2014年对碳排放总量的促进作用和贡献率不断增强,2015年两者的促进作用及贡献率有所减弱。2011~2014年能源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总量的促进作用不断下降,2015年的促进作用有所增强。高新区2011~2015年单位GDP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总量均为抑制作用,且2011~2014年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2015年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