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复合微界面络合行为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纳米、介孔材料特别是纳米介孔氧化硅的合成与性质研究迅速发展。但对其在水环境中表面络合性质的研究却鲜见报道,对其氧化物混合物的吸附行为更是尚未见诸报道。作者制备了纳米与介孔氧化硅,并对其表面酸碱性质作了系统研究,运用先进的表面络合常数计算程序FITEQL4.0计算表面酸碱络合常数。发现在介孔氧化硅表面存在两个不同的酸碱平衡常数,其中一个表面反应是≡Si2OH=≡Si2O—+H+,表面平衡常数为pKS1(int)=6.8±0.2;另外一个表面反应是≡SiOH=≡SiO—+H+,其表面平衡常数表示为pKS2(int)=10.2±0.2,先前报道的无定形氧化硅只有pKS(int)=6.8±0.2一个平衡常数,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此外,作者还表征了纳米氧化硅对重金属离子Cu2+的吸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出不同条件(包括pH值、SiO2的用量等)下SiO2对Cu2+的吸附百分率。结果表明在pH为3~5范围内,SiO2对Cu2+的吸附百分率随着pH值的不同有明显改变,在最佳条件下,SiO2对Cu2+的吸附率超过95%。与以往报道的吸附剂相比,纳米氧化硅有更大的吸附容量,是一种高效的重金属吸附剂。 纳米介孔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决定了其在吸附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粘土等天然矿物可以看作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的混合物,为了能够模拟天然矿物的吸附行为,作者分别在总比表面比为1:1与2:1条件下混合氧化硅与氧化铝以及混合氧化硅与氧化铁,对其表面酸碱性质、溶解性和对重金属离子Cu2+、Pb2+的吸附作了系统研究,并对其与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单一氧化物的性质作了比较。发现硅铝混合物的滴定曲线与氧化铝单一氧化物的滴定曲线类似。在氧化铝的存在下,高碱性条件下氧化硅的溶解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而氧化铝的溶解度也明显的下降。作者认为这是由于氧化铝吸附在了氧化硅的表面,占据了其表面位,从而降低了氧化硅的溶解度;氧化铝因吸附在氧化硅上,表面活性位也有所下降,溶解度下降;此外,溶解后得到的硅酸与铝离子发生反应,产生新的固相,降低了溶解度。而氧化硅与氧化铁混合前后滴定过程中溶解硅、铁的量没有明显变化。 在对重金属离子Cu2+、Pb2+吸附试验发现,虽然硅铝表面积比2:1混合物的总表面积是最大的,1:1混合次之,氧化硅再次,氧化铝最少,但是氧化硅、氧化铝表面积比1:1混合吸附性能最好,氧化铝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次之,氧化硅、氧化铝表面积比2:1的吸附性再次,氧化硅的吸附性最差。这同样可以由氧化铝在氧化硅表面上的吸附来解释:氧化铝在氧化硅上的吸附降低了总的表面活性位浓度,特别是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强的氧化铝浓度的降低使得能够用于吸附的有效表面活性位浓度下降。 此外,运用表面络合常数计算软件FITEQL4.0计算了氧化硅、氧化铝混合物以及氧化硅、氧化铁混合物表面酸碱络合常数。
其他文献
太阳能电池环氧树脂灌封材料长期暴露在太阳光下,易变黄、发生老化,从而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为了解决环氧树脂老化问题,通常在环氧树脂中加入光稳定剂和抗氧剂,或者对
本研究是从稳定藏灵菇菌的菌相入手,开展藏灵菇菌微囊化发酵剂的研制。主要内容包括微囊制备、微囊内活菌的高密度培养、发酵条件优化和发酵产物的生化分析。本研究确定微囊壁材为海藻酸钙,以液芯微囊法进行藏灵菇菌微囊化。选择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壳聚糖浓度、搅拌速度等因素,经单因素优化及正交分析,确定藏灵菇菌微囊制备流程为:海藻酸钠浓度为0.6%,氯化钙浓度为2.0%,搅拌速度为40转/分,原菌液离心后制
聚乙烯醇(PV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其优良的成膜性、无毒性、热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功能性膜材料。聚乙烯醇侧链含有大量亲水性羟基,使其表现出超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