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达克罗宁和地塞米松混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前半部再行气管内插管,观察其对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呛咳反应的影响,并观察患者术后是否伴有咽疼、声嘶、咳痰等气管插管并发症。探索局部联用达克罗宁和地塞米松有无降低拔管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呛咳的发生率及强度的作用,为行全麻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提高更为安全、舒适的苏醒质量。方法:选择60例行择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ASA I至II级,年龄40-55岁之间,BMI指数17-26.9之间,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涂抹石蜡油,B组)、达克罗宁组(涂抹达克罗宁胶浆,D组)及联用组(达克罗宁胶浆联合地塞米松,L组),每组患者20例。B组患者行气管插管术前,用石蜡油5ml均匀涂抹至气管导管前1/2,D组导管涂抹达克罗宁胶浆5ml,L组导管涂抹达克罗宁5ml+地塞米松1mg混合物。三组患者均在可视喉镜辅助下行常规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使用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血压及心率平稳,BIS值45-55;术毕,予以托烷司琼5mg预防性镇吐、布托啡诺1mg镇痛,均行PCIA(布托啡诺12mg+托烷司琼10mg[1])。记录三组患者的基础血压(T0)、入室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5min(T3)、术毕(T4)、拔管时(T5)及回病房时(T6)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拔管过程中的呛咳评分;记录患者在行气管导管套囊抽气时有无呛咳发生或加重的情况;术后访视时记录患者术后24h时的声音嘶哑、咽痛、咳痰的发生率和评级。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带管时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的MAP和HR:D组患者T0时刻的MAP与T5时的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T0时刻的MAP与T5时的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0时的MAP明显低于T5时的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拔管期间的呛咳评分:L组拔管期间的呛咳评分显著低于B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可发现,D组拔管期间的呛咳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行套囊抽气时呛咳的情况:B组、D组及L组三组患者行气管导管套囊抽气时出现呛咳或呛咳加重者记为阳性,其阳性率分别为85%、80%、50%。与L组相比,B组与D组的阳性率明显增高(χ2=0.018和χ2=0.047,P<0.05),B组和D组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0.677,P>0.05)。5.三组患者术后24h时声音嘶哑的情况:B组、D组及L组三组患者术后24h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分别为30%、5%、5%。L组患者声音嘶哑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声音嘶哑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声音嘶哑的情况与D组患者无差异(P>0.05)。6.三组患者术后24h时咽痛的情况:B组、D组及L组三组患者术后24h咽喉部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5%、20%、10%。L组患者咽痛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咽痛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患者咽痛的情况与D组患者无差异(P>0.05)。7.三组患者术后24h时咳痰的情况:B组、D组及L组三组患者术后24h咳痰的发生率分别为40%、15%、5%。L组患者咳痰的情况较B组患者轻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咳痰的情况与B组患者无差异(P>0.05);L组患者咳痰的情况与D组患者无差异(P>0.05)。结论:达克罗宁联合地塞米松能有效稳定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时血流动力学、降低呛咳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术后24h咽痛、声音嘶哑、咳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