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区划指国家形成后,统治阶级的是为了实现更好地统治和管理,根据一定的行政区划原则,诸如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将领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区域的国家制度。故而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划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综合考量当地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缺一不可,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地调整。明朝建立后对故元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深层次地调整,今皖北地区的行政区划亦经历了激烈的调整,或划界高层政区,或析置、合并府州,或裁并、增置州县,或省并附郭,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凤阳府,其跨界甚巨,甚至超出今皖北区域,包括苏、豫等一部分,同时也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安徽省北部界域。然而,由于在区划过程中过于重视政治因素和皇帝本人的喜好,在历史的演变中弊端显现并加剧,随后进行了凤阳府的缩并工作,然有明一代,凤阳府仍是南直隶最大的府。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不断地变化、发展,广阔的皖北地区仅存一偌大的凤阳府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皖北内部的府州之间的政治运作出现了不少的弊端,但直至明亡也没有调整。入清后,待全国大势趋稳,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偌大的凤阳府愈发不利于统治,调整皖北行政区划就显得刻不容缓,有清一代,分江南,析府州,置并县,移佐贰,对皖北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范围、大规模地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形势的发展。但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半殖民半封建化,经济、政治形势变化较快,出现“几千年未有之变局”,行政区划的调整未跟上形势的变化,政府的地方控制力摇摇欲坠,直至清亡。入民国,随着津浦铁路的修建和开通,新兴交通工具极其强大的经济集聚效应对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急剧崛起,一些地方迅速衰落,地域内部的经济形势差异十分显剧,经济要素的强势突出不可避免地增强了权重,并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为适应其变化,新的设市工作摆上案头。本文着重考察明至民国期间皖北地区(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划进的萧县、砀山以及历史上长期隶属安徽的泗洪、盱眙)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及当地的行政区划的变迁与发展,以求揭示六百年间皖北地区行政区划背后的历史地理因素,通过此约六百年间皖北地区的个案印证行政区划必须遵循相应规律的重要性及对现今的启示意义。本文写作框架亦是按照以上的思路展开的,除了导言、结语外共分三章,第一章探讨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区划的沿革过程,对其变迁和发展作介绍。第二章论述影响此段时期内皖北地区行政区划变迁背后的历史地理因素,分析各种因素的变迁过程、相互作用及对政区变动的影响。第三章着重总结此段时期皖北地区行政区划变动的规律,分析行政区划的变迁对区域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