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歧口凹陷作为黄骅坳陷中发育的最大的生油凹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输导体系的研究成为制约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研究以成藏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并以露头、钻井和测井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对歧口凹陷的输导体系及其输导空间要素、输导动力、输导方向、成藏期匹配关系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本文对古输导格架的恢复及有效输导体系的研究方法做了模拟分析,并总结了不同规模的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分析认为在歧口凹陷内可作为油气输导通道的有砂体、不整合、断层及三者的组合等。骨架砂体的输导空间主要有孔隙、裂缝或孔洞等,并且油气在砂体中的优势运移通道受内部结构的控制。断裂带的输导空间要素包括空腔、裂缝和连通空隙,断层的封闭性及活动性不同,输导油气能力也具有差异性。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底砾岩或砂岩和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的岩层也是输导油气的良好通道。 歧口凹陷油气输导动力主要有异常高压和浮力,其次构造作用力和水动力也可成为输导动力等。不同地质背景下,各输导动力对油气运聚的作用不同。油气输导方向主要取决于流体势场和运移通道的分布,一般而言,油气总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在非均质输导层中总是沿着孔渗性最好、阻力最小的空间运移,这些空间就构成输导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并且也是决定油气主要输导方向的关键。根据流体包裹体、热史和埋藏史资料,认为研究区油气充注有两期:东营末期、馆陶末期—现今。其中,第二期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 通过对成藏时期的古孔隙、古压力、古构造的恢复,以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为例分析了有效输导体系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研究区主要成藏时期古输导体系控制下的油气运聚规律。 研究认为,输导体系具有层次性。本文总结了盆地、区带和局部小的构造等不同级次的输导体系特点及控藏作用:盆地规模的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宏观的分布规律,决定了二级构造带的油气资源的总体规模;区带规模的输导体系控制了二级构造带内部各局部构造之间油气分布的差异性;而圈闭规模的输导体系影响圈闭内油水分布和油气保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