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作为全国多民族聚居的大省之一,其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状况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以该省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政策成为近几年来教育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以文化敏感性的研究为新关注点,根据实际田野调查的数据整理,旨在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方祥民族小学的案例分析(该地区为苗族聚居地区的代表),透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在基层学校推行过程中的现状(如取得的成就、效果及影响)及存在的问题,如政策本身的问题、各种因素(自然、社会等)的制约等。研究对于政策的分析不仅把问题的焦点聚焦到政策本身的内容和执行方式上,而且密切地关注政策以外的,与政策执行相关的若干因素。以重点问题为研究蓝本,对此进行宏观(政策本身的问题)、中观(具体实施的问题)、微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的限制;社区居民对于政策实施的看法及结果分析)等维度的分析。分析的对象包括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甚至是社区人员等。针对上述问题,必须进行政策实施经验的总结和思考。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文化保护政策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政策实施之间的矛盾,包括处理主导课程政策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的冲突、自发性质的文化保护与制度化的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政策的评估与制定的初衷相悖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应该制定相应符合新现实需求的政策或者是通过现有政策的有效调整来保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及保护。相关部门必须寻求政策的制定机制与实施机制之间的平衡;关注政策实施中涉及的文化敏感性的问题,尤其注意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相应的分类和处理,并探讨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政策层面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如何开展,为文化的保护需求最佳生境(在强制力量保证之下,发挥好自发传承的作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政策不是一项独立的政策,与基础教育领域的其他重要政策如两免一补、寄宿制、布局调整、新课程改革、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息息相关。各项政策之间保持相互补充、相互调整的和谐,能够使政策的实施更有力度,更能达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