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最重要一点就是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劳动力市场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中供求关系是最基本关系,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还是连接人口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供求关系变化,意义非常大。本论文以中国劳动力市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方向。论文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及结构特征,还分析了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的相关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从调整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论文还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力市场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外产生,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只限于各类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企业和部门。第二阶段(1992-1997年):劳动力市场继续发展,而且获得了政府的正式承认,非国有经济企业所需劳动力开始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得以解决。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劳动力市场建设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以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为主、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最重要途径和渠道。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就已经开始下降,预计本世纪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前后、总人口在2030年前后将先后达到峰值,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都将逐年减少。但由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到本世纪中叶以前城镇人口仍将保持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2015年之后城镇人口的增速将超过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劳动力负担日益加重。通过利用劳动参与率及人口数据推算城镇未来劳动力数量;再通过就业弹性和GDP增长率推算城镇未来新增就业需求,论文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城镇每年新增就业需求将从目前的1000多万增长到2015年的1200多万、再到2020年的1400多万,与之对应的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则由2010年的800多万逐渐降低至2020年的600多万,二者之间的缺口由200多万逐渐扩大至800万之间。按照人口发展规律,人口及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动会直接引起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变动;经济发展状况则主要决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在人口变动、经济发展及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0.6到目前的1左右,这说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已逐渐得到改善。2010年第一季度用工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为1.04,之后基本保持在1左右,显示劳动力市场中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很多普工岗位的需求人数甚至超过求职人数,结构性短缺在劳动力市场中出现并不断扩大。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经济发展方式,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短缺将会一直持续,并有可能在2015年之后扩展为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全面短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证明,产业发展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是其发展优势。当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短缺,而且主要是普通劳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工资会普遍上涨,企业成本上升。这时,企业要么寻找其他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按原有模式继续发展;要么谋求技术进步、改造与升级,节约部分劳动力,实现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无论企业的哪种改变都能促进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从长期来看,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短缺仍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为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我们必须采取综合应对措施,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要调整人力资源培养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要消除各种制度障碍,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四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只有从上述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培养、消除制度壁垒以及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才能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