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开挖过程数值模拟与支护参数优化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坑工程是岩土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基坑开挖对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不仅能为相似地域、相似施工条件下的基坑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而且对预防施工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依托于昆明市某基坑工程,运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通过对比模拟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桩间距、嵌固深度、桩径、内支撑刚度和内支撑竖向间距五个因素对基坑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使用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表,得到优化后的支护参数。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使用MIDAS软件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基坑周围地表沉降趋势整体呈“凹陷型”,最大沉降位于距离坑边0.55倍基坑开挖深度处;围护桩的水平位移分布特征呈现为“弓形”,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距离桩顶8.1m处,约为0.73倍的基坑开挖深度。(2)通过对围护桩及内支撑的设计参数进行变量分析,得到参数变化对桩身变形以及周围地表沉降的影响曲线。在一定区间内,桩嵌固深度的变化对沉降的改善程度比水平位移大,其余因素对沉降和位移影响程度大致相同,且参数变化带来的改善效果并不稳定,随着参数的持续变化,改善效果会逐渐降低。(3)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法进行参数优化,选取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桩径(B)>内支撑刚度(D)>嵌固深度(A)>桩间距(C)。通过极差、方差分析并结合预算等因素进行研究,得出最优参数组合:嵌固深度10.2m,桩径0.6m/0.8m,桩间距1.4m,内支撑刚度为1.4EI,此参数组合为3123。(4)通过优化后与优化前的模拟结果对比,优化后的支护参数能够有效减少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其他文献
换热器是余热发电、制冷及热泵系统的关键设备。换热单元管中含有U型回弯等弯曲部件时,在局部曲率约束下管内存在沿程渐衰的二次流效应,导致使用现有直管、连续弯管模型预测其换热能力时会出现明显偏差。管内沸腾换热的准确预测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气泡行为的认识。过冷沸腾流动过程复杂,涉及气泡的产生、生长,离开和聚集,弯管中的流动沸腾还受到弯道二次流效应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弯道对两相传热特性的影响。本文
在大型岩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涉及到裂隙岩体这一复杂介质。长期以来,对于裂隙岩体的研究一直是岩石力学领域的焦点和热点。而岩体内部往往孕育着随机分布的地质结构面,它们的存在是造成工程岩体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复杂裂隙网络岩体这一对象开展了试验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出了含有复杂裂隙网络的类岩石试件。基于水溶性打印材料遇水软化的特点,进一步将其加工成张开型裂隙网络实体模型,
埋地供水管道爆管不仅会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起供水的二次污染。及时识别并修复爆管对降低自来水公司产销差、提高其供水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爆管发生在偏远郊区或深夜时,传统的人工巡检或群众举报方法无法及时反馈爆管信息,进而延缓爆管修复时间。因此,供水管网爆管的实时在线识别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开展了基于节点流量实时反演的城市供水管网爆管识别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与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1)我国
空气源热泵具有高效节能、冷暖两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供热和空调等领域。但在冬季供暖运行时会出现结霜的现象,霜层的生长导致系统换热效果恶化,制热性能衰减,严重制约着空气源热泵的应用和发展。现行的除霜方法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逆循环除霜和热气旁通除霜,但在冬季不利环境下这两种除霜方法的运行状态不稳定,除霜效率低,供热效果和供热时间难以保证。为了减缓空气源热泵在低温地区运行的结霜现象,保证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高效
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内燃机朝着高强化、高升功率、高爆发压力以及零部件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导致了缸套失圆问题更为突出。缸套失圆会导致诸如功率损失、窜气、机油消耗量高等问题,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有较大影响。因此综合研究缸套失圆特征对机油消耗和摩擦损失的影响,对改善发动机性能、降低机油消耗和减少颗粒物排放都具有重要意义。以某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干式缸
隔震结构因其在地震中的可靠表现,现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减震防灾手段,采用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隔震技术的大力推广,橡胶支座隔震体系的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不同应用环境气温的变化对隔震装置力学性能及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在进行隔震结构设计时,对于不同温度环境下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参数一般使用的是固值,橡胶隔震支座和隔震结构对温度的适应性并
单边山体支承大跨高层混合结构在结构形式、受力机理等方面均与普通连体高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为探究此类型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云南九乡叠虹天梯工程项目为研究背景,该工程结构整体由剪力墙结构(竖向天梯)、钢结构(连体)与山体作为子结构共同构成。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影响,运用有限元对该结构的力学性能、受力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结构受力特点设计了五种减震方案,从中对比选出最优方案。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所述:归纳总结
持续性的化学溶蚀和干湿循环作用,将加剧库区“消落带”岩体的风化程度,使其宏观力学性能随之劣化,严重威胁着库区岩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及耐久性。灰岩作为西南地区众多水电工程的主要建基岩体之一,由于复杂的成岩作用和灰岩矿物中的方解石性质较活跃易于发生化学溶蚀或水解电离反应,致使灰岩内部结构中出现广泛发育的各类微裂隙,这也为水化学溶液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鉴于上述问题,本文以灰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隔震技术在我国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受到经济性和施工条件的制约,隔震技术基本只在城市建筑中应用,对于震害更加严重的农村地区却未发挥作用。很多学者对隔震技术在农村应用的可行性也进行了研究,但依旧受到材料成本以及材料可获得性的约束。针对以上问题,在确保隔震技术在农村可实施性的基础上寻找到新的加劲层材料来代替成本更高质量更重的钢板。主要选取了3240酚醛环氧树脂板材和Fr4环氧树脂
近年来,我国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市政管网消防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对火灾风险较高的旅游城镇供水管网进行改造时,传统方法忽略了实际火灾风险及不同区域消防需水量差异,得到的设计方案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消防目的且不经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基于火灾风险的旅游城镇供水管网改造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包括:(1)基于火灾风险的旅游城镇消防需水量计算研究。在确定供水管网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