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很多学者对我国城市居住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农村住宅的研究还较少,且对城市地区的居住建筑进行的热舒适性研究从而得出的结论并不适用于农村地区,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我国湿热气候区热舒适现场调研的研究对象大部分为城市居民或者校园内学生,而关于农村居民的人体热适应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湿热气候区农村居住建筑的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性进行现场调研。本课题主要研究湿热气候区农村住宅全年的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性。选取广西北海市周边农村13个村的某一典型住宅进行长期的跟踪测试,并且对当地热环境参数与当地居民的热感觉等主观反应的记录同时进行。本文首先对湿热气候区农村居民全年的热感觉、湿感觉、风感觉等主观反应进行了统计,可知48.3%的受试者热感觉为中性,全年湿感觉投票为中性的样本占50.4%;分析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季节与主观感受的关系,得到湿热气候区农村住宅全年的以操作温度为评价指标的人体热中性温度实测和预测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2.9℃(top)和23.9℃(top),以温度为评价指标的人体热中性温度实测和预测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2.0℃(ta)和23.4℃(ta)。然后通过分析北海地区农村居民的适应行为,发现调整服装是当地居民调节自身热舒适的一种行为方式,但当服装热阻降低到极限时,人们就不会继续采取降低服装热阻的方式来调节热舒适了,其中夏季服装热阻主要分布在0.2-0.4clo范围,过渡季服装热阻主要分布在0.2-0.8clo范围,冬季服装热阻主要分布在0.8-1.2clo范围;比较开窗与不开窗状态下当地居民人体热舒适时,发现开窗时居民的热中性温度为23.2℃,不开窗时的热中性温度为21.9℃,两者相差1.3℃,说明开窗可以缓解热感,改善人体热舒适。最后对国内外自然通风环境室内热舒适区的确定方法及使用范围进行探讨,并以此来评价我国湿热气候农村地区的热湿环境,发现湿热气候农村地区居民可接受温度范围比各标准规定的范围宽,说明各标准对于我国湿热气候农村地区并不适用,由此,笔者建立了适用于我国湿热气候农村地区的热适应模型。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湿热气候农村地区的热舒适标准及规范的制定或进一步完善提供具体的理论依据,还可以对推动我国的人居环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