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石佛寺人工湿地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内水生植物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演替规律;对6种水生植物进行衰亡腐解室内模拟实验,检测各水质指标的变化,确定其营养盐及有机质的释放过程;根据水生植物室内模拟结果,结合湿地进口、中部和出口处逐年监测数据,分析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对水质的负效应。本研究成果已用于石佛寺人工湿地的生态管理中,同时也可为其他人工湿地的建立与管理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遥感调查与实际调查的方法,对石佛寺人工湿地内水生植物进行了为期3年的野外调查,调查显示水生植物种类增加,有新的植物种类出现,到2014年共有水生植物91种,隶属35科70属,种类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优势种在种群的竞争过程中有所调整,总体上符合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湿地生态系统的水生植物处于动态平衡中,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2)石佛寺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衰亡腐败分解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最易腐解,挺水植物最慢,而沉水植物腐解最彻底,且生物量越大释放的营养物质越多;同生活型植物之间pH值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R>0.826,P<0.05),加底泥不影响pH的变化趋势;挺水植物溶解氧的变化和其他两组不同,植物内部结构组织差异是造成溶解氧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挺水植物组有机物释放过程,比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漫长,且释放的多;氮和碳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底泥不影响水中氮的变化趋势,但对水中氮的浓度高低有影响;水体中磷浓度的高低与加不加底泥和植物生物量有关,磷在水体和底泥存在明显吸附沉淀和迁移现象;在湿地管理过程中,应减少湿地系统中能量的过多输入,及时清理湿地中的底泥,防止湿地营养过剩,避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3)根据2009年-2014年湿地进口、中部、出口处水质监测数据,计算溶解氧的变化率以及其他6个指标的去除率,结果表明:溶解氧变化率以及有机物、营养盐去除率出现了负值,水生植物腐解从某种程度上对水体产生了负效应。因此,为避免人工湿地水生植物腐解产生水质负效应,应实时检测湿地水环境的动态变化,根据不同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采用人工收割、机械除草等方式,防止植物腐解对水质的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