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桃细菌性穿孔病(peach bacterial shot hole)是危害桃树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桃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地控制该病害,本文对其病菌遗传多样性、病害消长规律以及药剂筛选与田间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采集我国桃主产区的桃细菌性穿孔病病叶、病果和病枝,通过分离和纯化,获得分离物。经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23SrDNAITS序列分析,51株分离物鉴定为Xanthomonas arboricolapv.runi,即树生黄单胞李致病变种。使用Rep-PCR和ISSR-PCR方法对51株分离物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分离株间具有同源性,也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其多样性与不同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绝大多数分离株都能在桃叶片、果实上引起症状,在非寄主烟草上引起过敏性坏死反应,但分离株间致病反应类型和强弱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江苏无锡市阳山镇寺前村桃园基地连续两年的病情动态调查表明,桃细菌性穿孔病一般在4月底5月初出现病叶,6月至8月病情快速上升,之后趋于饱和。结合天气情况分析发现,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与湿度、温度尤其是降雨量密切相关,即愈是高温高湿的天气病害发生愈是严重,愈是降雨量大的天气愈有利于病菌的传播,而干旱少雨的高温天气不利于病害流行和蔓延。采用抑菌圈法室内测定了 7种生物杀菌剂和11种化学杀菌剂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的毒力,筛选出高效药剂,生物农药梧宁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和中生菌素对病菌都有较强的抑制效果,EC5o值分别为0.0651 μg/mL、0.0698 μg/mL和1.2422 μg/mL;化学杀菌剂中氯溴异氰尿酸对桃细菌性穿孔病菌的抑菌能力最强,EC5o值为0.0559 μg/mL,其次是噻唑锌、溴菌腈、噻霉酮和喹啉铜。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在江苏无锡异菌脲、噻唑锌对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效较好,在辽宁大连喹啉铜、农用硫酸链霉素和噻唑锌的防效较好,而在福建福州农用硫酸链霉素的防效最好,其次是中生菌素,不同产区试验地间药剂防效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