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究一例不典型掌跖角化症(PPK)家系的遗传学基础并运用电脑模拟和细胞功能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基因型-表型关系。(2)研究靶向基因测序技术在诊断表型异质性强的角化性皮肤病上的效率。通过上述研究旨在建立遗传性皮肤病基因型-表型关系研究新模式。方法:首先对该家系进行PPK已知关联基因全基因测序并对发现的突变构建分子模型研究其对蛋白功能影响。用m CSM和DUET预测软件给出自由能变化值(ΔΔG)并关联基因型和表型,同时通过CCK8实验、annexin-V fluorescein APC/7-AAD双染和细胞流式分析观察在瞬转四个突变体和野生型基因入Ha Ca T细胞后的细胞凋亡差异。构建二代靶向基因测序平台结合Sanger测序诊断异质性较大角化性皮肤病。结果:(1)经PPK相关基因全基因测序,仅在先证者、其母、其外公于TRPV3基因发现致病突变:c.2016 G>A;(2)突变Gln580Pro引起的ΔΔG为正值则对应最轻的临床表型。其余八个点突变引起的ΔΔG为负值对应相对较重的表型,而在这八个突变中Met672IIe引起的ΔΔG值虽为负值但绝对值最小则对应的表型相对其他七个点突变引起者较轻;(3)CCK8实验发现TRPV3基因4个点突变:G573C,W692G,M672I,Q580P在12,24,48,72h时点转染Ha Ca T细胞后引起细胞凋亡效应均强于野生型,且峰值均在48h,其中G573C,W692G引起的细胞凋亡要更显著,而M672I,Q580P引起的细胞凋亡效应相对较弱;而G573C,W692G对应的患者表型相对较重,M672I,Q580P对应的表型则相对较轻和不典型;(4)细胞流式分析发现不同的点突变:G573C,W692G,M672I,Q580P,G573C,W692G引起的细胞凋亡数明显多于M672I,Q580P者。(5)二代靶向基因测序平台成功诊断表型异质性大且临床罕见的Neu-Laxova综合征和Mal de Meleda病各2例,均为亚洲首报。结论:(1)TRPV3基因突变:c.2016 G>A是该汉族不典型Olmsted综合征的致病突变,同时本研究报道的锥形手、硬皮病样外观等体征丰富了Olmsted的表型;(2)电脑模拟预测软件和离体细胞功能试验共同证实了Olmsted综合征潜在的基因型-表型关系,同时也建立了遗传性皮肤病基因型-表型关系的新的研究模式;(3)通过遗传学研究进一步证实缺乏典型诊断标志如:腔口周围角化,假性阿洪,秃发等不典型病例也属于Olmsted综合征,从而重新界定了Olmsted综合征的表型谱。(4)二代靶向基因测序平台能有效而经济地诊断临床罕见及不典型的病例。(5)提供了遗传性皮肤病基因型-表型关系及其异质性研究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