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及其过程——以许渊冲英译《牡丹亭》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we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文学类型截然不同的特性。它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音乐等的结合体.戏剧的综合艺术特性导致戏剧翻译的困难,因为戏剧文本既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更可以用来搬上舞台进行表演。戏剧的双重性质给戏剧翻译研究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到目前为止,与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研究相比,翻译界对戏剧翻译所做过的研究为数不多,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以舞台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研究更是少之甚少。本文尝试着从诺德的功能论角度探讨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及其过程,希望能为戏剧翻译研究现状的改变做出贡献,为以舞台为目的戏剧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同目的论一样,诺德的功能论主张翻译目的是翻译时应首先考虑的因素。翻译目的是译文发起者根据译文接受者需要而决定的。因此在翻译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时,舞台演出这一目的决定接下来的所有翻译活动。按照诺德的翻译过程环形模型,译者在明确舞台演出这一目的后,就应该结合翻译以舞台为导向的戏剧文本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可表演性,音乐性,简洁性),对戏剧源文本进行全面的内外因素分析,以便将原文中需要按照原样重现的功能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知识背景、心理期待、交际需要等因素进行调整的内容区分开来,预测翻译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   作者以许渊冲英译《牡丹亭》为例,采用诺德的功能论对戏剧翻译及其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牡丹亭》属于比较典型的案头剧,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因此,在把它翻译成适合舞台演出的英语文本时,许教授应该对原文进行了文本分析,将原文的功能与目的文本的预定文化功能进行了比较,辨认出或排除了原文中不利于译文目的实现的文化负载词等因素。在实际翻译中,许教授将绝大部分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异化处理,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翻译方法如语序倒置、增词救韵、一句双译、跨行运用等来达到“音美”、“意美”、“形美”。
其他文献
习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被称作是语言的精华。《鲁迅小说选》中出现了大量的习语,它们具有强烈的汉民族文化特征,负载有典型的汉民族文
语法隐喻是通过非一致式的方式表示意义的现象(Thompson1996:165)。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语篇类型中(Halliday&Christian2004;朱永生1994),法庭话语是语法隐喻大量存在的丰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国内高校,自主学习以多种形式陆续开展,收效显著。“学案导学”是自主学习在中学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形式,现也已被广泛推广。元认知策略一直
日本侵华加剧之际,范长江请命赴荒芜的战略后方西北采访,得到《大公报》主笔张季鸾支持。他历尽艰难,写下系列报道,其中对红军长征踪迹的首次客观报道,震惊中外。受聘大公报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告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商业文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广告词作为广告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说服和记忆价值,因此广告词的翻译作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