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愈演愈烈的商品品牌大战中,各种认证标志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也许消费者并不理解其真实的涵义,但在形式上却多了几份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世贸组织的加入,认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认同。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认证工作基本实现了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转变,已经全方位地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环节,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认证活动发源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其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认证”一词的英文原意是一种出具证明文件的行动。ISO/IEC指南2:1986中对“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我国2003年8月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对认证的定义为:“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从国内外认证制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认证制度在维护市场经济公平和信用、促进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及节约社会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认证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认证工作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展快、成效大,具有自身的优势,认证企业和认证证书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一,并向认证的专业化和提高认证质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认证制度也不例外。我国认证制度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种种的不和谐,认证领域仍然存在着许多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如认证工作缺乏有效监管;行业协会身份模糊;认证过程不规范;认证标准不完善;认证机构存在恶意竞争;一些认证机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认证人员不作为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障我国认证制度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两种体制过渡的不彻底是认证领域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强认证制度的建设。而作为认证制度实践者的认证机构、认证制度受益者的企业和认证制度推广者的媒体更应从自身做起,查找不足,努力为我国认证制度规范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经过分析论证,本文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认证制度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只要我们善于吸取国外同行的经验,取长补短,并不断创新,就能克服困难,使认证制度不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