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即将出台,资本充足性监管逐渐成为全球银行业共同遵守的准则与银行审慎监管的一项核心制度安排,由此对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甚至对各个国家金融体系的运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理论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本论文即是在此种背景下形成的。
第一章对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功能及充足性的衡量标准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完整地勾勒出银行资本的基本要素特征,以此形成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研究的基点。
第二章依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提出了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市场与监管者两个角度,系统地分析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指出,实施资本充足性监管是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
第三章承接第二章的研究脉络,对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有效性理论及实证结果进行了研究与综述。首先,分别从外部代理、内外部代理和激励三个角度对监管的有效性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比较;其次,通过对实证结果的总结与分析,进而揭示出资本充足性监管在实践上的效果与问题。
第四章在上面一般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目前实施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效率问题。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发现,在控制商业银行过度风险行为,实现金融体系稳定的即定收益下,我国实施资本充足性管制的社会成本是较大的。但由于资本管制对风险约束效用的存在,这一监管手段必然成为我国谨慎监管制度的核心。
为增强我国实施资本充足性管制的有效性、提高其监管效率,第五章从资本充足率标准的制定到拓宽补充资本金渠道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