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福建地区的饥荒与救济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明代区域性灾荒史的研究论文。福建地区作为一个普通的行政区域,它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像苏、松、常那样的经济重地,这个地区的饥荒研究更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普遍性结论。同时,福建多山少田,饥荒频发,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则更具有实际和典型的意义。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明代福建地区饥荒的背景性介绍。福建的粮食耕作以水稻为主,因此是否有充足的水源对粮食生产能否正常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四府山厚泉足,其中如浦城、建阳、建宁等县田土既广,又多膏腴,素称产谷之乡,这样的地理优势是其成为闽江下游供谷地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自然环境上看,上四府优于下四府,具有更强的抗荒能力。下四府人多田少,又加上商品经济发达,经济作物对粮食作物耕作空间的挤占,粮食不能自给。福州地区还有闽江上游的米谷可以接济,而莆仙、漳泉地区与上四府既无便利的水路相连,且上四府的米谷也不足以接济全省,因此这些地区主要依赖江、浙、粤等地的海米。掌握了这些背景性的常识,更有利于我们较深刻地去认识福建地区的饥荒。 饥荒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明代福建地区饥荒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各种自然灾害。各种自然灾害中,又以旱害对粮食生产为害尤烈。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上四府山高泉足,比下四府有更强的搞旱能力,因此下四府是旱灾的频发区,也更易发生饥荒。从附表二《明代福建饥荒年表》中可以看出,明代福建地区的饥荒虽然频繁,但大范围、大规模的饥荒较少。 饥荒的救济并不是在饥荒发生后才开始的,平时的积贮至关重要,因此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关注的就是福建地区的备荒情况。明代的仓政有自己的特色,福建地区最主要的仓储,即官储预备仓。但是,自其修建以来,因为谷本来源、积谷限数、仓储管理等问题,就陷入“兴建——败毁——再兴建”的循环。到明代末年,要么名存实亡,要么向常平仓转变,其救荒功效大大降低。预备仓慢慢向常平仓转变,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方面,官员为了方便管理、监督等原因,仓储地点慢慢向城治地集中。随之而来的是,设在四乡的预备仓大部毁弃,预备仓的积粮数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以预备仓散谷方式中,常平法慢慢代替借贷法。预备仓向城治集中后,城镇居民可以直接用银购粮,而不用等到丰年买谷偿还,多受一重商人的盘剥。常平法也更有利于仓谷的粜陈籴新。相对预备仓而言,其它仓储类型如社仓、义仓等更是兴废无常,人走政息,不足为论。 姑且不问这些仓储的兴废,这些仓储能否在灾荒中实际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引言rn如今,没有开源库和框架支撑,软件开发就无法正常进行.其中一些库诞生于年轻的私人软件爱好者为自己定制满足特定需求的代码功能.然后,这些项目变得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
期刊
特纳综合征(TS)是女性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疾病,与多种共患病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S患者常伴有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代谢危险因素,这可能与其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高病死率有关
十三世纪后半叶元朝与高丽建立宗藩关系后,高丽文臣接连出使中国,从《燕行录》里所收录的他们旅居中国期间所作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丽文臣对元代中国的文化印象。其中既有对
全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建构部分.作者首先对自由主义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总结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分析自由主义的内在悖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新自由主义"这
目的:调查护理学专业实习生对缓和医疗的知识、认知和需求,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专业126名实习生对缓和医疗的知识、认知和需求。结
保险业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重在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史实的澄清与介绍,专门从某一角度切入,对保险业进行深入、细致探讨的几乎没有.该文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