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资源危机的加剧,公共资源的稀缺性的矛盾愈加尖锐,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提高政府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此,需要对政府运用公共资源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改进,从而使得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一些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政府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我国国家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但同时,我国绩效审计处于起步阶段,绩效审计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方法和制度,急需在相关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以便将世界各国的绩效审计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运用于我国的具体的审计实践中,以提高我国绩效审计的社会效益。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并力求有助于指导绩效审计实践。本文从国内外已有的绩效审计理论和质量控制理论出发,首先考察了绩效审计和审计质量的基本概念,对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然后提出了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框架,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了探究。审计质量具体体现为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产品的质量,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和审计项目中,审计质量体现为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产品的质量的程度是不同的。政府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进行审查并做出评价的活动。在我国目前的政府绩效审计中,审计产品质量缺乏需求方的制约机制和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使得审计质量不仅体现在审计产品的质量上,更多的则体现在审计工作质量上。审计本质的控制论的观点对于绩效审计同样适用。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管理公共资源的一种监督和改进机制。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这种“社会控制”的控制,同时,审计又是一种“经济控制”或“管理控制”,需要借鉴控制论的思